自新冠疫情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正面臨嚴峻考驗。盡管有多個主要經濟體推出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措施,但是IMF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比2021年有所下降,只有4.4%。在全球經濟前景低迷的情況下,太平洋兩岸的經濟雙引擎—中國與美國若能在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合作,那么就有可能早日將全球經濟拖出泥潭。
美國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而壓力的根源則恰恰是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2021年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5%,創下2008年8月以來的紀錄。10年前在美國校園麥當勞里還提供著1美元的食品,10年后今天麥當勞、肯德基紛紛削減超值套餐。其他一些餐飲商家即便不漲價,也采取減少份量的辦法來應對成本的上漲。美國是一個消費欲望很強的國家,美國居民需要進口大量國際商品來滿足其需要。中國作為一個價廉物美的商品供應國,長期以來為美國低通脹和居民維持較高生活水平貢獻良多。但可惜的是美國非但不領情,而且變本加厲地采取措施限制與中國的貿易。諷刺的是美國發起貿易戰之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并未減少,貿易順差還略有增加。根據美國商會的一項研究,貿易戰增加的關稅大部分由美國國內的消費者承擔。一個偉大的美國總統是善于從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的。拜登總統當選后曾專門向歷史學家了解羅斯福總統的政策實施情況。倘若他把歷史再往前一點看的話,在貿易保護主義上美國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1930年胡佛總統簽署《斯姆特-霍利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大幅提高進口貨物關稅。當時美國經濟受到1929年的股災沖擊遭到重創,生產力過剩、需求疲軟。美國農民怨聲四起,接著就有這一法案的出臺。但是在法案通過后的短短四年間,全球貿易額縮水三分之二,美國的出口額縮水四分之三。這一法案還造成深遠的歷史創傷,由于各國競相以鄰為壑大打貿易戰,歐洲陷入大蕭條,為此后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后,國際原材料和供應鏈受到病毒的嚴重沖擊,因此導致國際商品供應不順,價格上漲。如果美國執意繼續和中國打貿易戰的話,那么美國民眾可能要支付更高價格購買國際商品,美國通脹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
雖然中國與美國已不復外界曾期許的G2時代美好愿景,但是雙方在綠色經濟上依舊存在合作空間。綠色經濟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路徑,而中國與美國都是綠色經濟的領跑者,中國已經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而美國則承諾在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目標。到2050年,地球將擁有超過90億居民,其中超過50億居住在亞洲。中國和美國可以攜手推動減少碳排放的能力與機制建設。美國擁有豐富的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咨詢和認證、碳額度交易和管理經驗,可以提供一套減少環境成本的市場化方案。而中國擁有豐富的環境保護和綠色經濟實踐經驗、強大工業轉化能力,可以把環境融資轉化成實體經濟的綠色要素。中國并不排斥市場化方案,改革開放的成功正是因為選擇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化發展道路。雙方可以在減少碳足跡,推廣碳信用額度、促進經濟向低碳目標轉型上進行深度合作。
浩瀚的太平洋足以容納中國與美國的發展,而跨越太平洋的合作與交流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與美國均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在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對話合作是解決分歧的必然路徑,經濟領域的合作共贏可以為跨越太平洋合作提供新動力、新契機、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