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實習生郭世杰
他,始終戰斗在滅火和搶險救援第一線,營救遇險群眾3500余人;她,扎根社區23年,是老人眼中的“親閨女”、居民口中的“好大姐”;他,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把村子打造成了全國最大的農村圖書批發市場、農村小商品批發市場、魔術之鄉……
7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兩優一先’先進事跡”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部分全國“兩優一先”代表,講述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作為、真抓實干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
堅守搶險救援一線26年,營救遇險群眾3500余人
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滅火救援指揮部部長李隆,自1995年加入消防救援隊伍以來,已經在一線消防戰訓崗位經歷了26年。參加、指揮各類戰斗1.3萬余次,營救遇險群眾3500余人,還發明創造執勤崗位練兵、特種災害處置等方面技戰術97項。
讓李隆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12月,他們前往處置一場木材加工廠火災,多位群眾直接痛哭著跪倒在了他們的消防車前,這刺痛了李隆的心。在一一攙扶起群眾后,他義無反顧地踏入火場,直至火勢全部撲滅。
“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前往什邡市鎣華鎮開展現場營救。”李隆說,在數不清的余震中、在搖搖欲墜的廢墟里,他們連續救援100余小時,成功營救出李青松、卞剛芬兩位群眾。
疫情期間,她3天內5次走進確診患者家中
扎根社區23年,是老人眼中的“親閨女”、居民口中的“好大姐”……她就是許昌市魏都區南關街道七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馬靜。
七一社區位于許昌市區繁華的“七一路商圈”,轄區常住人口一萬多人,租戶多,外來務工人員多,流動量大。為了能隨時隨地服務轄區群眾,馬靜將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制作成公示牌,安置在轄區各個庭院,手機24小時開機,以便隨時接聽居民來電,及時解決群眾訴求,累計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4500余件。同時,為了做到“空巢不空,孤老不孤”,社區通過“一對一”結對認親的方式,為老人提供貼心服務。其中,馬靜親手照顧的老人就多達16人。
2020年2月份,七一社區所轄的八一市場小區出現新冠肺炎患者。“患者出入的小區必須立即隔離,防止擴散!”接到指令,馬靜沒有猶豫,第一時間站出來。在該病例確診后的3天時間里,馬靜6次走進被封閉的小區,5次走進確診患者的家中,詳細了解情況、進行解釋工作、安撫居民情緒。患者家人噙著淚對馬靜說,“你真是干活不要命了”,同事也親切地稱她為“馬大膽”。
最終,經過各方的努力,這名確診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實現了密接人員零感染,保障了隔離小區居民生活的正常有序。
他放棄魔術團團長回村帶領村民致富
馬豹子是平頂山市寶豐縣趙莊鎮大黃村黨支部書記。10年前,他放棄擔任民間魔術團長的演藝事業,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農民創造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脫貧之路。
“我在擔任魔術團團長的時候,收入頗豐,日子過得還算不錯,逢年過節會給村民發些米、面之類的。”馬豹子說。但他想盡自己所能,為村民謀福利,帶領大家共同致富,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于是回到了村里。
當上支部書記以后,馬豹子狠抓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干部,大膽改革,著力改變以往班子內耗的情況。
隨后,馬豹子認準了“農民創造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路子,把傳統魔術演藝巧妙地與中國制造和商品銷售相融合,拉長魔術文化產業鏈條,形成了“魔術+”新營銷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大黃文化產業園,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產業作為致富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結合點,帶領大黃村走向鄉村振興。
如今,大黃村已是中國最大的農村圖書批發市場、中國最大的農村小商品批發市場、中國最名副其實的魔術之鄉,并實現了農民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6000元增長到現在的30000多元。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