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劉曉陽
“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土綠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科學”成為“十四五”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土綠化的關鍵詞。
全國首批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名單近日出爐,河南位列其中。這對河南生態建設意味著什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省將在哪些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6月4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東風好借力正是揚帆時
上榜首批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河南有獨特優勢。
省林業局總工程師汪萬森說,我省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坐擁太行、伏牛和大別山生態屏障,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在全國生態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山大河大平原的生態格局決定了河南生態建設類型多樣,具有廣泛代表性。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省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河南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對于加強黃河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期間,我省通過實施農田防護林建設、生態廊道建設、森林城市建設等一系列林業重大工程,在困難地造林、重點地區生態修復等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對我省來說,在國家出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政策后,深挖用地潛力,提升森林質量,促進林業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土綠化的重中之重。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我省開展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將有助于解決‘林糧爭地’矛盾,統籌好耕地保護和造林綠化、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關系。”汪萬森說,我省要借助這一東風,逐漸實現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功能型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然規律和我省省情的科學綠化路子,為全國科學綠化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精雕“工筆畫”做好“綠文章”
成為試點示范省,既是機遇,也意味著挑戰和壓力。
據介紹,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和正在編制的《河南省“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我省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搞好科學綠化頂層設計,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統籌解決好“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如何管”等問題,精雕“工筆畫”,做好提質“綠文章”。
在哪造——挖掘造林綠化用地潛力。探索創新一批國土綠化新模式,充分利用好山區困難地、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農村四旁隙地、廢棄場礦、嚴格控制類耕地等“六塊地”,補齊生態短板,助力鄉村振興。
造什么——既要多栽樹,又要多樹種。各地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增加樹種多樣性。單一樹種的純林逐步改造成混交林,使林種結構不斷優化。
怎么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山區,堅持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并舉,營造山區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與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利用路肩、邊溝,栽植深根、窄冠、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優良鄉土喬木樹種,完善農田防護林網,促進林茂糧豐。在鄉村,利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空隙地,綠化美化。突出本地特色,選擇本土樹種,融入本土元素,保持本土味道。
如何管——嚴控林木采伐,加強封育管理。嚴控林木采伐,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加強封育管理,防止人畜破壞和毀林開荒行為;切實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把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完善科學系統的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
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吹響了我省國土綠化新征程的號角。汪萬森說,以科學綠化理念指引方向,苦干實干巧干,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加快建設生態強省,中原大地定能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態新畫卷。
(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