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把殘疾人就業脫貧作為民生工程重點,精準施策
——拓渠道 增門路 促就業
武定縣貓街鎮倉房村村民羅曉華精雕木龍。
為破解殘疾人就業中存在的總體就業不充分、就業質量低、工作不穩定等問題,近年來,云南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總體目標,完善落實殘疾人就業扶貧政策,精準施策,通過開設陽光扶貧車間、傳承非遺技能促就業、打造“助盲品牌”等模式,不斷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
“陽光車間” 讓他們找回自信
家住瀘西縣麻子哨村的李先生因下肢高位截癱,之前一直靠低保維持生計。“2019年,我參加了殘聯組織的棒球縫制技術培訓班后,被陽光車間錄取。”他說,現在自己每天能縫制40多個棒球,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
“在這里,殘疾人職工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有自尊和自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牛街鋪陽光扶貧就業創業基地負責人陳敏說,陽光扶貧車間通過瀘西縣殘聯協調資金建設,主要安置當地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在陽光車間工作的員工,只要學會手工編織技術就能順利上崗,在車間里,他們與其他員工同吃同住,獲得同樣的報酬。
據介紹,目前瀘西縣陽光扶貧手工編制場已經安置10多名殘疾人就業。為了讓更多殘疾人不出家門實現就業,陽光扶貧手工編制場定期開展縫制技術培訓班,對來自各鄉鎮的殘疾人集中培訓,經過培訓的殘疾人可以帶著器械和原料回家縫制,手工編制場按照每球1元的價格回收棒球成品,熟練技工每人每天最多能縫制棒球70個,月收入可達2000余元。
匠心傳非遺 助力實現“增收夢”
云南省通過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形式,以非遺人才培訓、非遺衍生品開發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非遺+就業+扶貧”的殘疾人就業脫貧新路子。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七彩彝州繡廠就是探索“非遺+就業+扶貧”的樣本。在縣殘聯支持下,該廠已創建為縣級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該基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蘭英的帶領下,大力開展刺繡技藝培訓和設計、制作、產銷、展示為一體的經營服務,積極扶貧助殘,帶動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助力殘疾人實現“增收夢”“就業夢” 。
謝女士是南華縣馬街鎮官山村委會羊街村民小組村民,肢體四級殘疾,一家3口原本在鄉下老家靠種植包谷、烤煙來維持生活,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難。2014年,她來到七彩彝州繡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學習刺繡技藝,經過幾年來的學習和實踐,如今她已是基地里的高級技能繡娘,月收入達3000多元。
據省殘聯就業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云南省多個州市結合各自實際,為殘疾人就業搭起平臺。楚雄州結合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萬名繡娘培訓計劃”,建立了10多家殘疾人彝繡專業合作社,當地殘疾人婦女報名就能免費參加培訓,接受專業指導。培訓合格后,500多名殘疾人繡娘直接參與訂單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陶藝創業模式開展培訓,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并帶動約2000多名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開展了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殘疾人”的木雕技術傳承培訓就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開展了玉雕、葫蘆絲制作傳承培訓就業;麗江市、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臨滄市等少數民族刺繡、竹編傳承培訓就業;昆明市則開展了烏銅走銀、剪紙培訓就業,有效帶動了殘疾人就業。
“助盲脫貧” 助盲人精準就業
今年43歲的張先生是文山州丘北縣的一名盲人,家住農村。之前,他在家里開了個小賣部,但僅能維持生活。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他接受盲人按摩培訓后,與朋友合伙在縣城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生意不錯,還聘請了一名盲人按摩師。
張先生生活的改善,得益于云南省的“助盲脫貧”行動。近年來,云南省在組織實施“助盲脫貧”行動中,共計培訓扶持貧困盲人示范帶頭人10000人,扶持建設500家盲人規范化按摩店。
目前,全省共有631家盲人保健按摩機構完成了規范化建設,其中“助盲脫貧”行動規范化形象店30家,共組織各類盲人按摩培訓9257人次,扶持建設8家盲人醫療按摩診所。為突出“助盲脫貧”品牌形象,省殘聯專門設計并注冊了“善境堂”和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LOGO,通過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門頭設計、統一標識、統一服裝床單被單和管理制度等,提升盲人按摩店企業形象。據統計,視力殘疾人通過盲人按摩初級基礎培訓,就業率達到81%,盲人按摩師平均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記者 王怡文)
(王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