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薩市區西北角,布達拉宮的背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內陸天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
五月的拉魯濕地,草長鶯飛,風景如畫,綠草隨微風翩翩起舞。拉魯濕地能有效提高含氧量,是拉薩成為國內空氣質量最好城市的保障。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被人們譽為“地球之腎”。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建設美麗西藏”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建立濕地生態管護長效機制,著力提升全區濕地資源保護管理能力,為打造美麗和諧的生態環境、構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建設美麗西藏作出應有貢獻。
依法治理筑起綠色生態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將法治思維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不斷織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網絡,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04年,我區下發了《關于加強西藏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濕地資源保護已納入《西藏自治區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2013年,又下發了《關于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將濕地保護納入建設美麗西藏戰略。此外,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濕地認定和名錄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等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濕地依法保護管理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瑪旁雍錯、麥地卡和色林錯3塊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3塊濕地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建立了22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如今,全區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30.8萬公頃。
生態扶貧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生態扶貧就是要強化“綠水青山”,最終把“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結合起來協同發展。我區2015年開始實施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通過補償試點工作,建立了采取濕地保育、濕地限牧等保護濕地措施的生態補償制度。在開展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基礎上,增加聘用濕地管護員和監管員,既加大對沼澤、湖泊、河流等自然濕地的管護力度,又實現到戶到人精準脫貧。
“2018年,我從一名野保員轉變成了濕地專職管護員,我們日常的工作就是負責對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全方位的‘大掃除’式管護。工作時,我們兩人一組,巡邏一次約有30公里的路程,大概需要3個多小時。在巡邏的過程中,我們要全方位仔細地查看濕地的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現在故意破壞濕地的行為很少了,但濕地附近的垃圾數量卻沒有減少,有時我們巡邏一次能撿兩大塑料袋的垃圾。雖然有些辛苦,但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不僅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經濟收入也增加了。我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護好濕地不僅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心愿。”瑪旁雍錯濕地專職管護員白瑪旺杰說。
2014年至今,我區共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1.84億元。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866.8萬元,共聘用管護員737人,監管員93人,對試點范圍內41.18萬公頃重要濕地進行管護。同時,聘用2127名農牧民群眾參與當地濕地資源管護(平均管護期3年),提供38839個濕地管護和監管生態崗位,讓農牧民群眾從濕地保護中受益,實現濕地保護與改善群眾生活水平雙贏。
突出重點加大濕地保護力度
在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中,我區嚴格按照“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嚴格落實重要濕地的保護工作,并優先安排國際重要濕地管護工作。
同時,我區以林業主管部門為主,針對農牧民濕地生態保護員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各縣林業主管部門統一組織農牧民生態保護員開展技術培訓,對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恢復項目等均安排一定的技術培訓,部分駐村工作隊組織生態保護員開展了生態保護業務學習及培訓。林業主管部門長期與潘德巴協會、萬科基金會等環保組織合作,在保護區、重要濕地,組織社區和生態保護員開展技能培訓試點工作,通過技術培訓和技能學習,管護員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持續不懈的努力下,我區濕地保護成效明顯,截至目前,我區濕地保有量穩定在652.9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68%以上。我區濕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全區7市地中,那曲市濕地面積最大,為299.3萬公頃;阿里地區濕地面積位居第二,為200.64萬公頃;其他依次為日喀則市、山南市、拉薩市、林芝市和昌都市。
(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