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微工廠 脫貧顯威力
——大名扶貧微工廠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
4月26日一大早,大名縣萬堤鎮郭村脫貧戶成墨青像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自行車來到扶貧微工廠上班。從昔日的留守婦女,到如今的產業工人,改變源自2017年鄰村前屯村設立的扶貧微工廠。
伴著“咔噠咔噠”的縫紉機聲響,記者走進前屯村扶貧微工廠。整個生產車間面積約1600平方米,主要生產各類毛絨玩具,百余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
“每月工資3000塊左右,守家在地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擁有穩定的收入,讓42歲的成墨青感覺每天的生活很充實。像她一樣,員工中有37人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依托扶貧微工廠實現就業脫貧。
“同樣是扶貧微工廠,但現在已經是升級版了。”微工廠負責人王建先原本在河南鄭州做毛絨玩具批發生意,2017年回到故鄉創業。“起初兩年只做產品代加工,2019年注冊了自己的商標,開始代加工和自主銷售兩條腿走路,企業發展的步子更穩了。”
王建先說,在毛絨玩具行業,很多小企業起步時都是靠產品仿制,但這樣會面臨較大的侵權風險,長遠發展還得依靠研發實力和品牌效應。高薪從廣東聘請毛絨玩具設計師,組建研發部緊跟市場動態……跳出產品仿制的老路,貝然玩具公司設計的多款生肖玩偶,成為網購市場的熱銷產品。
“現在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其中網購市場約占30%。再結合代加工產品,企業訂單全年不斷檔。”作為扶貧微工廠毛絨玩具類的龍頭企業,王建先還將部分訂單分給周邊村10多家微工廠。“有時加工量比較集中,一兩家微工廠肯定吃不下,只有化零為整才能接到大訂單,通過共享訂單抱團闖市場。”
資源共享降低原料采購成本,發揮規模和品牌效應,實現共同發展。2017年底,大名縣在全省率先組建扶貧微工廠聯合會,搭建了集中采購、信息交流、技能培訓和銷售平臺,增強了微工廠的抗風險能力。扶貧微工廠聯合會發揮內聯外引作用,先后與天津錫力家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長期訂單協議。
“扶貧微工廠把就業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解決了農村留守婦女等弱勞動能力人員的就業難題,實現了產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脫貧的多贏。”大名縣扶貧辦主任張勝利介紹,目前全縣有扶貧微工廠260多家,涵蓋服裝、箱包、毛絨玩具等多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累計吸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3000余戶就業,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