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順平縣太行山第一農業創新驛站——順農果品現代農業園區,1200多畝蘋果樹漫山遍野,為連綿起伏的山坡披上了一層綠裝,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割草、疏果、施肥……果園深處枝頭搖動,不時傳出爽朗的笑聲,果農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田間管理。順農公司負責人焦金同望著一株株掛滿果實的果樹,臉上綻出欣慰的笑容:“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焦金同說,核心園區依托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教授團隊的專業指導,投用了國際先進的專業化農業設備,蘋果連年豐收,每年產量都在50萬公斤以上,效益能達數百萬元,帶動周邊4個鄉鎮2000多戶村民持續增收。
核心園區所在的北大悲村處于太行山淺山丘陵地帶。2014年以前,這里荒山多,耕地少,灌溉條件差,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收益低,全村人基本上都靠天吃飯,不少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孫建設從1987年就在順平推廣蘋果種植,很早就看到傳統栽培模式的“天花板”:管理技術費時、費力,果品沒有競爭優勢,即使增產也不增收。2001年,孫建設赴美學習,5年后帶回了先進的蘋果栽培技術和產業模式。
2013年,北大悲村人焦金同流轉了村里1000多畝山地,準備開發荒山發展林果種植,但苦于無經驗、無技術,遍訪名家可四處碰壁,直到遇到孫建設。
“蘋果產業要想做大做強,真正在脫貧攻堅中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果,就必須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效模式,科研成果接地氣,才能產出高效益,才能實現產業富農。”在孫建設團隊的推動下,2014年,河北農業大學、順平縣政府、順農園區簽訂三方協議,建設農業創新驛站,由孫建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園區負責建設投入,當地政府給予一定支持。
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種植蘋果,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管理,蟲情測報儀、小型氣象站等“高精尖”設備一應俱全……孫建設團隊先后為園區設計了有機肥替代系統、土壤管理和樹體調控系統、病蟲害綠色防控系統和果園裝備技術研發系統,整個園區現代感十足。
7年時間,憑借孫建設團隊的科學管理,園區內三優紅富士蘋果漫山遍野,核桃、甜柿、櫻桃、葡萄園等也相繼建成,貧瘠的山溝變成“花果山”,成為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保定市9個貧困縣大多處于太行山區。如何破解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不足、思想觀念落后、產業基礎薄弱等制約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并有效提升貧困地區產業科技含量、發展質量,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是當地政府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孫建設團隊指導管理的順農果品現代農業園區提供了成功示范。
2017年7月,保定市政府與河北農業大學簽訂協議,在全市創建推廣“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創新打造政府引導、專家參與、企業發展、群眾受益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并將之發展為全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的大學校、農業品牌培育的催化劑和特色產業發展的引領區,支持服務全市產業扶貧和特色產業發展、全面提高保定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截至2020年底,保定19個縣(市、區)已建成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30.27萬貧困人口在創新驛站輻射帶動下退出貧困。去年,《“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為貧困地區傳統產業增添新動能》案例成功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阜平香菇、淶源柴雞蛋、望都辣椒、滿城草莓……如今,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已涵蓋蔬菜、果品、雜糧、中藥材、養殖、苗木、盆景等10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一個能夠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網絡,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