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華誕)“人間奇跡”啟航之地:湖南千年苗寨十八洞村
中新社湘西4月29日電 題: “人間奇跡”啟航之地:湖南千年苗寨十八洞村
作者 付敬懿
春日時節,群山環繞的千年苗寨十八洞村云霧繚繞。整齊的石板路串起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身著特色苗族服飾的導游帶領著一撥撥游客穿行寨間,最終抵達山頂廣場刻有“精準扶貧”四字的“鎮山石”。
坐落在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八年前還是“山高溝深路難走”的典型苗族聚居貧困村落,如今已煥然一新,鄉村游、特色產品銷售等如火如荼。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與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探討脫貧出路,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這個小山村也由此成為中國精準扶貧的啟航地,八年后實現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人口全部脫貧的人間奇跡 。
“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要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回憶往昔,花垣縣駐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龍振章說,落后苗寨以精準扶貧為探索,率先向千年貧困發起攻堅。
貧困數據精準到戶到人,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在一個村子里,誰才是貧困人口?沒有標準和具體規定,我們自己想辦法來評。”龍振章說,十八洞村讓民眾自己來評議需要政府扶持的貧困對象,率先探索出“九不評”“七步法”精準識別模式。
十八洞村把“精準扶貧”重點放在發展扶貧產業,因地制宜形成鄉村游、獼猴桃、山泉水等“旅游+”產業體系,僅用三年就脫貧出列,年輕人紛紛“飛”回村莊,養蜂、開店、刺繡、辦農家樂。“這幾年鄉村旅游給村里帶動的收入都在千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2020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長至1836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到突破200萬元,不僅自身實現了脫貧,還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其實十八洞村最大的變化,是從‘等靠要’思想轉變到主動尋找脫貧致富路。”在十八洞村近八年時間,讓龍振章體會最深的是,老百姓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湖南也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責任不斷探索創新,為中國精準扶貧提供“湖南樣本”:探索“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穩定增收;率先制定下發《全省貧困村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建立首個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市場,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從十八洞村出發,中國脫貧攻堅的航船駛入“精準扶貧”新時代,經過8年持續奮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了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背后,是貧困民眾告別貧窮、走向小康的幸福笑臉。
“這里不再是貧困的偏遠苗寨,而是我們的幸福家園,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創業沃土。”作為第一批辭去城市穩定工作、返回十八洞村的大學生創業者,“90后”施林嬌表示,奇跡正在家鄉延續,“苗寨將是我們放飛理想的地方”。
施林嬌的表姐施春艷在2019年回鄉,成為了村里旅游公司的一名導游,她家還在村口的“山貨集”銷售農特產,再也不用外出奔波。“過去不知道干啥,現在大家勁頭足,都琢磨著如何利用村里自身優勢發展產業,對回來發展充滿信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十八洞村第一書記孫中元說,面向“十四五”,十八洞村將對標鄉村振興的遠景找差距、補短板,聚焦產業興旺和鄉村治理兩大目標,繼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經驗。(完)
(付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