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4月21日訊(記者 梁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產業。在陜西,因地制宜找準產業,積極探索發展模式,木耳、柿子、山羊奶,小產品身后藏著撬動一地經濟、拉動一方發展的大產業。
小木耳 大產業 科技激活引擎
從地栽到塔栽,再到大棚吊袋栽培,是柞水縣金米村木耳種植方式的改進歷程,也是科技在土地上生根發芽長出致富“金耳朵”的生動實踐。
圖為金米村大棚內吊袋栽培的木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秦嶺山脈,蘊藏天材地寶,木耳一直是柞水縣的傳統作物,但過去主要是農戶自主栽培,采用的也是木材鉆孔的傳統生產模式,生產效益低不說,還需要砍伐樹木。一面是青山綠水的秦嶺,一面是段木栽培對環境的破壞,這使得當地木耳產業發展陷入兩難境地。
缺乏特色菌種,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規范,金米村的木耳產業一直徘徊在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的生存線上。
為了擺脫困境,金米村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院士的技術團隊,研發柞水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共5個木耳原種。同時建起了高科技大棚,不僅實現生產可視化、追溯源頭化、服務網絡化的追求,還實現了動動手指點點手機就可以控制大棚通風、遮陽、噴水的智能化操控。此外,金米村引進5家農業龍頭企業,建成木耳大數據中心、智能生產包裝線等。
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告訴記者,2020年,金米村銷售木耳近6萬公斤,產值近百萬元。過去一年,金米村又在52個鋼構大棚和4個智能聯棟大棚的基礎上,新建了80個鋼構大棚,新增了70畝地栽木耳。如今金米村木耳種植量達到320萬袋,預計一季收入可達1000萬元。
圖為地栽、塔栽、大棚吊袋栽培三代模式的展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金米村木耳的種植方式也經歷五代變革,從段木栽培到如今的大棚吊帶栽培,實質上是對環境保護與空間利用效率的探索實踐。據大棚工作人員介紹,第四代戶外塔栽模式下,一個菌包一茬能產8錢木耳,第五代的大棚吊袋栽培則能產出1兩木耳。
對青山綠水的保護,也為金米村送來了“金耳銀耳”。李正森告訴記者,從2018年發展大棚村集體經濟以來,村民人均收入穩定增長,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1000元,全村127戶承包了木耳大棚,80%的勞動力已然嵌入木耳產業鏈。
小柿子 大產業 集體經濟抗風險
“富平尖柿”是國家農用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富平柿餅”是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富平柿餅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圖為三河村種植的柿子樹,目前尚未到柿子的掛果季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依托于富平知名的柿產業,三河村緊鑼密鼓干“柿”業。
三河村是柿子種植的優生區。2017年以來,三河村緊抓柿子產業,積極探索“黨組織+股份制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了三河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建立了村集體經濟實體——標準化柿子加工小區。
三河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強告訴記者,村集體經濟對三河村原本的柿子產業主要有兩方面加成:一是對柿餅進行分級與包裝,提高柿餅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售價;二是承擔銷售中間價格波動、滯銷等風險,免除村民的后顧之憂。
“以前是自己栽自己管理,自己加工自己銷售,一年下來收入最多也就5萬。”70多歲的黃戰軍已經種了十五六年的柿子,家里有5畝地,年產大約2萬斤,“去年加工了5000公斤的柿餅,毛收入差不多10萬元。村里統一銷售,價格也都是統一的,精加工之后還有了附加價值。”
圖為黃戰軍在家里二樓的柿餅加工陰干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過去都是采購商到每家每戶去收購柿餅,價格浮動比較大。像2016年柿餅收購價一斤5元,有的人家還會賣到3元、4元的價格。”王強說,“現在價格統一,貧困戶的話還會再提高2毛錢。”
在包裝銷售之外,三河村還為村民提供免費種苗、技術指導、定期培訓等多樣化服務。2017年以來,在對原有1000畝柿子提高管護質量的基礎上,引導群眾新栽柿子1300畝,發展柿子種植大戶20戶,全村90%以上人口參與柿子產業中。全村年產鮮柿300萬斤,可加工柿餅600余噸。202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9510元。
小山羊 大產業 沖擊世界一流
富平縣位于北緯34度42分~35度06分之間,是業界公認的奶山羊繁衍生息黃金區。富平縣養殖奶山羊產業最早始于1904年,羊乳加工始于1958年,品種培育始于1971年,育成于1990年。作為“關中奶山羊”養殖的發源地和培育基地,奶山羊早已成為富平人代代薪火相傳的精神傳承與文化印記。
圖為紅星美羚奶山羊養殖場的自動飼料撒播機正在撒播飼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富平縣圍繞發“羊”財的發展方針,編制了《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奶山羊全產業鏈建設的決定》和《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措施,縣財政每年通過自籌和整合涉農資金5000萬元,從全產業鏈八個環節支持發展。
1998年成立的陜西紅星美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羊乳新三板上市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龍頭企業。稍“年輕”的圣唐乳業則擁有鮮奶收購、前處理、標準化配料、蒸發、干燥、無菌包裝、出入庫等全自動化控制、全自動化全線檢測,具有國際領先的技術水平,被國際山羊協會授予“世界羊乳加工樣板工廠”。
目前,富平縣建成紅星美羚、金牛、圣唐等羊乳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能力超過10萬噸,年加工乳制品4萬噸,2020年奶山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80億元。
圖為紅星美羚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內的機械化擠奶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奶山羊產業鏈同樣成為富平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2013年,紅星美羚建立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奶山羊規模養殖、良種繁育、有機肥加工處理為中心,通過“托管分紅、帶動就業、送羊入戶、優價收奶”四種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積淀,富平縣奶山羊已初步形成集良種繁育、規模養殖、智能加工、現代流通、文旅融合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至今已建成100只以上奶山羊養殖場(小區)、家庭牧場516個,30只以上的適度規模養殖戶3000戶。全縣存欄奶山羊78萬只,年產羊乳20萬噸,均居全國之最,被命名為“中國羊乳之都”、“世界奶山羊產業發展示范區”。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