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盧松
4月14日上午10點30分,走進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街道辦事處計劃路社區老年人助餐點,便聽到室內傳出鍋碗瓢盆“交響曲”,飯菜的香味也撲鼻而來。
“豆豉魚塊、茄子西紅柿、蒜茸上海青、紫菜湯,主食有米飯和花卷。”社區老年人助餐點負責人張慧娜邊介紹午餐食譜,邊從桌上拿起一盒號碼牌,“等會兒老人們按先后順序拿號,可以坐著等待打飯。”
社區老年人助餐點干凈整潔、布置溫馨,電視、消毒柜等硬件設施齊全,墻上掛著一周的菜單。社區老人親切地稱助餐點為“小食堂”。
11點10分,87歲的姜秀眉用購物車拉著飯盒,蹣跚地走進小食堂。以前,她和86歲的老伴兒買菜做飯,這兩年腿腳不便,去超市買菜有些吃不消,經常在家吃剩飯。聽說“家門口”開了小食堂,老兩口天天過來打飯。
10元套餐包括一葷兩素、米飯和湯,8元套餐為面食、一份菜和湯。“飯菜可口,天天不重樣,花錢也不多。”姜秀眉滿臉笑意,“政府對我們70歲以上老人還有額外照顧,每人每餐補助3元。”
計劃路社區是原河南省紡織廳家屬院,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數的60%,獨居老人就有近200人。“年齡大的老人和單身老人,自己做飯麻煩,也不安全。我雖然和兒子一家住,但吃不到一個鍋里。”76歲的李炳華說。李炳華口味清淡,但孩子們的飯菜偏咸偏辣,她只能單獨做飯吃。有時為了省事,就喝牛奶吃饅頭對付。
借助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的東風,去年建設路街道辦事處引進專業養老機構,把社區近200平方米的自行車車棚改造成食堂,專門解決老年人“就餐難”問題。去年8月開門以來,食堂非常火爆,不僅院內老人到此就餐,附近小區老年人也聞訊而來,現在每天到食堂就餐的老人有100多人。對社區行動不便、孤寡獨居老人,食堂還會聯合志愿者服務隊、黨員志愿者小分隊送餐上門。
“社區食堂解決做飯耗時費力的難題,我們體會到居家養老的好處”“三五好友相聚食堂用餐聊天,找到過去鄰居們聚在大院里一起吃飯的感覺”……食堂意見簿上一句句暖心的留言,道出了老人們對食堂的歡迎和喜愛。
當天中午,李炳華領著兩位朋友到食堂就餐,3人邊吃邊聊,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小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吃飯的大問題,還是我們娛樂的好去處。”李炳華自豪地說,“我專門領著其他社區的朋友見識我們的小食堂,飯后一起參加在食堂舉辦的大合唱。”
(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