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日報通訊員 原志強
“春亮對俺可好了!”4月19日,在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70多歲的趙喜英正在用帶放大鏡的指甲鉗剪指甲,“這是春亮送俺的,可好用!”
原來,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發現村民趙喜英的手指甲很長,就問她:“老嫂子,咋不剪剪,這多難受。”她說:“老弟,我上了年紀,眼花,自己剪不好。”有一次出差到外地,裴春亮發現一種帶放大鏡的指甲鉗,便一下買了40個,給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一個。
“入黨那天,我就宣誓要‘對黨忠誠’,發誓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么多年來,我覺得對老百姓好、做社區群眾的貼心人,就是對黨忠誠!”裴春亮說。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裴寨村,曾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裴春亮,憑著能吃苦、不服輸的勁頭,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率先脫貧。2005年,在鄉親們的再三要求下,他回村擔任村委會主任。2010年4月,他又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他捐資無償為全村153戶595名群眾建新居,帶領鄉親們興修水利告別“望天收”,拆除老村復墾土地發展高效農業等,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10年10月,張村鄉依托裴寨村、整合全鄉11個行政村1萬多人,建設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的裴寨社區。裴春亮兼任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壓力更大了。
為確保大家都有活兒干、有錢賺,裴春亮帶領群眾擴建了商業街,建起1000多間門店,又把村邊的荒溝整理成建設用地,采取免費提供廠房、減免水電費等措施,引進上海衣尚、河南禾合、蘇州澄新等3家服裝企業,打造了可供2000人就業的服裝產業園,形成農工商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讓群眾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如何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想法?裴春亮在工作中給自己制定了“五個一”:每個月到村民家中吃一頓飯;每個月走訪一次困難家庭;每個季度給黨員講一次黨課;每年走訪一遍社區;每年主持召開一次群眾大會。在與群眾的無縫對接中,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
太行山區一帶盛產紅薯,看著鄉親們曾經對著豐收的紅薯及做好的手工粉條發愁,裴春亮琢磨“要是把鄉親們種的紅薯做成大產業,群眾就不作賣紅薯的難了”。從2016年起,裴寨社區年年舉辦紅薯粉條文化節,并掀起了一場“紅薯革命”: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建設薯品產業園,規?;l展紅薯深加工產業;注冊商標,讓土特產變成養生俏銷品;發展電商扶貧。以紅薯粉條酸辣粉為主打產品的河南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代加工的品牌達178家,年銷售額達到5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近萬人就業。
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但紅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依然存在。裴寨社區專門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建起了紅白理事會大廳,定下最高消費標準。裴春亮的兒子結婚時,只待客不設禮桌,用的白酒50元一瓶。
在裴寨社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通俗易懂的標語隨處可見。社區還建起了黨建展覽館,開辦“習書堂”、農民紅色課堂,建成初心廣場、太行初心館、家風館,7名年輕黨員創辦了“大喇叭朗讀時間”,義務輪流播報黨史故事、時事新聞、法治案例、健康常識等,潛移默化影響教育著群眾。
如今,走進裴寨社區,小學、幼兒園、衛生院、污水處理廠配套齊全,水電暖、天然氣通到群眾家里,乘坐村里的公交車直通市里。在裴春亮的帶領下,裴寨村由曾經不足600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級貧困村發展成為入住1.18萬口人、年人均收入超過兩萬元的新型農村社區。
4月19日,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向全社會發布了包括裴春亮在內的10位“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先進事跡。
(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