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群眾苦口婆心,發展產業風雨無阻,他們用兢兢業業詮釋扶貧干部的責任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基層干部的使命與擔當。
他們甘于奉獻,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為實現人民群眾脫貧致富不懈奮斗,是脫貧攻堅戰的主力軍,是致富路上的先鋒隊。
“逆行”回鄉
不忘初心為群眾
時節臨近谷雨,巫山福田鎮松柏村漫山遍野的李樹開始掛果,青色的果子掛滿枝頭,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山野間,剛參加了全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肖裕蘭望著滿山李樹頗為感慨:“回到松柏村8年,村子真的變了。”
此前,大學畢業后的肖裕蘭在福田鎮開辦了一所幼兒園并擔任園長。他與松柏村的楊貴儉結婚,定居福田,收入不錯、生活舒適。
8年前,肖裕蘭親眼目睹了松柏村的貧窮落后。她決定放棄舒適的生活,到松柏村擔任村干部,帶領村民一起改變村子貧窮落后的面貌。
來到松柏村后,肖裕蘭帶領村支兩委爬山蹚河,前后進山十多次,終于在13公里外找到了水源。2015年春節前夕,松柏村村民終于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
在謀劃村里的產業發展時,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她與丈夫楊貴儉一起,開始在荒山上清園、栽種果樹。126天過去,一個700畝的果園出現在村民眼前。
在肖裕蘭的帶領下,如今松柏村已發展了2050畝柑橘園、2350畝脆李園,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在重慶,榮獲全國、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基層干部中,還有許多人也像肖裕蘭一樣放棄舒適生活和不菲收入,回到農村扎根基層,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城口縣巴山鎮農民村黨支部書記尹生大學畢業后放棄沿海優越的工作,回到城口大山深處的老家為百姓服務。
當時,農民村是“遠近聞名”的“困難村”。在2015年5月前全村只有一個村干部,民風差、環境臟、基礎設施薄弱、貧困人口多。
在尹生的努力下,農民村新建村級公路17公里,硬化村級公路19公里,跨鄉公路改擴建4.5公路;新建人蓄飲水池30余口,管道2.8萬余米;全村電力農網改造全覆蓋;集體土地新建衛生室及附屬設施1000余平方米……全村人均年收入也由原來的不到5000元,上升到9000余元。
退伍不褪色
脫貧攻堅立新功
在扎根基層、投身于脫貧攻堅戰的基層干部中,還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退伍不褪色,成為基層的領頭雁、群眾的貼心人。
在武隆趙家鄉香房村,村民們喜歡喊黃朝林為“憨書記”。
這是因為,退伍后的黃朝林做了許多“憨”事:辭職還鄉、賣房建房、獻地修路、購車送貨……
“把這些事做成,看到村子變了樣,村民富了,我就覺得一切都值。”5年前,黃朝林不顧家人反對,打起背包,從城市回到農村,當起了村干部。
2017年,黃朝林在一次走訪時發現,燈盞農業社7戶老百姓的房屋已經成了危房,其中有3戶還是貧困戶。“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必須想辦法盡快讓老百姓搬出去。”
要讓老百姓搬出危房,就必須先建新房。可建新房的錢從何而來?
為此,黃朝林不顧愛人反對,賣了重慶主城的房子墊資為群眾建房。
在黃朝林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發展,村里的花椒、板栗、黃連等產業都已初具規模。今年以來,全村利用電商平臺已累計銷售農副產品超過300萬元。老百姓的錢包一天天鼓起來,香房村終于“香”了。
無獨有偶,在全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作為基層干部代表發言的田旦,同樣是一名退伍軍人。
2016年至今,退伍后的田旦擔任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官莊街道白楊社區黨支部書記。他憑著一股對事業的執著、一腔對鄉土的熱愛、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團結帶領社區兩委班子,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謀劃集體經濟發展,帶領全社區成功實現脫貧。
心系鄉親
甘當脫貧攻堅“鋪路石”
4月17日一早,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益鄉中堆村黨支部書記王順明就出現在了村里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前些天播種了前胡,我來看看出苗的情況。”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堆人,他以身作則、堅持原則,一心一意為群眾服務,贏得了群眾的擁戴。
前幾年,爭當貧困戶的不良風氣還在中堆村小范圍內存在。
在一次群眾院壩會上,王順明的哥哥馬世福也寫了貧困戶申請書。了解哥哥家的情況是不符合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策標準后,王順明當著所有人的面,拒絕了哥哥的申請。
“王書記連親哥哥的面子都不給,工作上公平公正,我們相信支持他。”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不少村民仍會豎起大拇指,為王順明點贊。
面對中堆村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單一等情況,王順明抓住全縣深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好機遇,動員群眾流轉土地,并以村集體名義注冊了土垚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起了1200余畝脆紅李產業和200畝中藥材(前胡和桔梗)產業,不斷提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戶均增收至少3000元。
4月15日,在全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基層干部中,有不少像王順明這樣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們心系鄉親,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干,甘當脫貧攻堅的“鋪路石”,帶領著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萬州恒合土家族鄉石坪村坐落在鴻鳳山腳下,與湖北恩施僅一河相隔,山高、坡陡,沒產業。
村黨支部書記扶江仕立志要改變村子貧窮落后的面貌:“沒有產業,村子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為了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江仕和村干部們事先對藥材生長習性和各村組風貌詳情都摸清,經反復推敲驗證、實地檢測等方式,才最終確定了各類備種藥材的“歸宿”。
“以前,村里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弱。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像我這個歲數還在家里的,掰起手指頭都數得過來。”28歲的村民扶永川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書記和駐村干部帶著我們種金蕎麥、茯苓等中藥材,收入增加了不少。”
如今,石坪村兩大主導產業中,小水果基地有1000畝,中藥材基地有1000畝,覆蓋村民400余戶,實現了家家門前有產業,戶戶參與有收益。(記者 陳維燈)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