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 盡銳出戰,不勝不還。2015年10月19日,武漢精準扶貧現場推進會在蔡甸區召開,全市精準扶貧攻堅戰正式吹響號角。歷經持續奮戰,武漢決戰脫貧攻堅交出優異答卷: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514人脫貧、271個貧困村摘帽,貧困發生率從3.6%下降到趨近于零,貧困發生率是指農村低于貧困線的人口數占農業人口的比重。
3.4萬余名黨員干部奮戰脫貧一線
武漢市屬插花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黃陂、新洲、江夏、蔡甸4個新城區的43個街(鄉、鎮)。5年多來,武漢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始終把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六個精準”,全面推進“五個一批”“八大工程”脫貧措施,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選派1059個駐村工作隊、近4000名駐村干部開展駐村幫扶,全市3.4萬多名黨員干部奮戰在脫貧一線。全市充分發揮特大城市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堅持城鄉均衡協調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相結合,奮力推動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
貧困村過上亮化潔化綠化美化新生活
經過5年奮斗,全市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脫貧攻堅成效持續鞏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處處展現出新氣象。
截至目前,蔡甸、江夏、黃陂、新洲4個新城區,均已開通了軌道交通。全市271個建檔立卡脫貧村動力電、公交車、通信、寬帶、廣播、電視信號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實現了灣灣通。271個脫貧村都建有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電商綜合服務站、村衛生室、圖書室、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務設施。通過實行“五務合一”,村民看病就醫、買賣商品、存貸資金、辦理事務基本可以不出村。農村居民逐步過上亮化、潔化、綠化、美化的新生活。
建設扶貧產業園“帶著農民賺”
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關鍵。市扶貧辦主任吳大志介紹,為積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市正探索通過引進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實現與農村資源優化配置,加速農村土地流轉,挖掘農村閑置房屋、荒山、灘涂等資源價值。
江夏區是全市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該區扶貧辦負責人林安更,發現區內貧困村產業發展沒有工業經濟支撐相對滯后,提出區內南北合作資產收益的扶貧構想,得到了區深改辦支持并推動實施改革。江夏區在全市創新推行“以工哺農、以北帶南、以企扶村”的扶貧新模式,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萬元,有的村甚至是“空殼村”,增加到2020年的18.2萬元,年均增幅43.4%。
截至目前,武漢271個國家建檔立卡脫貧村,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江夏區湖泗街科農村推廣“稻蝦鱧”套養模式,每畝增收約3000元,科農村的套養模式今年開始向全省推廣。一批具有武漢特色的脫貧致富典型村脫穎而出,湖北玉如意農業集團、武漢都市紫薇田園等成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據悉,全市重點推進的扶貧產業園項目建設,已在黃陂、新洲、蔡甸、江夏等地遴選9個試點,通過建設扶貧產業園,引導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大膽探索,創新完善帶貧益貧利益聯結機制,向著“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的美好生活目標邁進。
(記者李英波 通訊員林建武)
【編輯:朱晨穎】
掃二維碼上移動長江網
(李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