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于晴
3月30日,盡管正是春管農忙時節,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里,卻看不見幾個人。
“現在種地哪還需要多少人啊,都是高科技了,主要是機器出力!”高廟鎮謝營村黨支部委員謝中付說。
原來,自2013年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來,這里的農田已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永久性高標準農田標準。“地頭有了‘井井通’,管道埋在地里,每隔50畝就有一個管子噴灌水肥,澆大田再也不是一件苦差事。”謝中付說。
除了灌溉有保障,通過土地托管經營,這里小麥生產的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
“看見地頭那個氣象站沒?它能監測土壤墑情、土質變化和病蟲害情況,數據同時傳到旁邊管護站的電腦上,工作人員只管日常管護,土地托管公司有專人盯著各種數據,有情況立馬來給咱做一條龍指導。”謝中付說。
說話的功夫,托管這一片田的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管理部負責人張建勝便開車拉著無人植保機來試機,為下一步工作做準備。
近年來,謝營村小麥示范方依托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土地托管,不僅春管有保障,還實現了小麥統一供應良種、機械作業、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培調指導的“六統一”。這里選種的強筋優質小麥與河南想念集團已提前簽好了購銷合同,麥子還在地里長,買家已經有了著落。
裝上電池,開關一擰,有四個旋翼的無人機呼地飛了起來,向大田飛去。張建勝邊操控邊告訴記者,以前都是人工噴藥,每人每天只能噴20畝地。現在,一架無人植保機一個小時就能噴100畝,這5000畝地4到5天就能噴灑完。
高廟鎮黨委書記徐良介紹,高廟鎮共有33774畝農田被列入南陽38萬畝永久性高標準農田,目前小麥生長發育良好。“現在的關鍵是防治赤霉病。只要過了這一關,今年的大豐收十拿九穩。”
(編輯: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