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嶺方鼎
婦好號鳥尊
蓮鶴方壺河南出土的商朝青銅器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三星堆的“持續上新”,“驚動”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3月23日,四川日報“主動惹事”,設置話題#全國文物大battle#,推選三星堆博物館的金面具、方尊、陶三足炊器、陶豬等文物“出戰”,并@河南日報、江西日報等前來“應戰”。
考慮到三星堆最令人矚目的自然是那些青銅器,河南便選派了最具俊美氣質的青銅器——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被譽為“青銅時代絕唱”的蓮鶴方壺“出戰”,一時間吸引了全國多地博物館的“圍觀”。
提及青銅器,自然繞不過青銅文明最鼎盛的時期——商王朝。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樂器、兵器等類別,青銅禮器有鼎、尊、罍、壺等,其中以鼎的地位最高,系國家、政權的象征。但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并沒有發現鼎這一類的青銅器,出土數量最多且跟中原地區相似的主要是銅尊、銅罍。
“我個人的解釋是:公元前16世紀后期,商文化從中原南下,把青銅鑄造技術以及它所代表的文明內涵帶到長江流域,然后溯江而上到了三星堆。”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安陽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說,三星堆文化學習中原鑄造技術的同時,還借鑒中原青銅文明的禮器制度,選擇酒器尊和罍,并將古蜀人的文化傳統與信仰融入其中,開始進入自己的青銅時代,并逐漸走向多元一體。
在三星堆為數眾多的青銅器物中,以高達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樹等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在商文明中是看不到的形象。最讓人好奇的是青銅大立人像那雙鑄造成環狀的大手,一高一低放在胸前,每只手都握成圓環狀,給人的感覺像是抓著某種東西。
唐際根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中,相當一部分是“祭器”。“青銅大立人應該是主祭人,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的服飾莊重華麗,還戴了獸面冠,手上握的應該是祭品,因為祭祀是需要做動作的。”唐際根說,“當然,有主祭人、祭器,便會有受祭者。三星堆青銅器中的縱目頭像,很可能代表受祭者。”
此外,銅尊、銅罍等都是商文明中用來祭祀祖先的祭器,也出現在三星堆遺址中。值得注意的是,商文明的銅尊是用來裝酒祭拜祖先的,而三星堆的尊裝的是海貝,海貝是一種財富的象征。
在唐際根看來,三星堆無論是照搬也好選擇也罷,都說明商朝以青銅器為核心發展起來的那一套技術和制度,隨著向外擴張,輻射影響了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社會組織、國家管理機制,對后世影響深遠,甚至包括人的等級觀念,特別是維系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觀念。通過青銅器去表達社會等級,開啟了歷史的新時代。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說,從中原商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互動來看,三星堆青銅文明的興起并不是一個孤例。商代早期,商文化經歷了一個迅猛的擴張過程,周邊區域包括江西、湖南、陜西南部乃至晉陜高原,都興起了與商文化青銅器有密切聯系同時又各具特色的青銅文明。
“周邊青銅文化的崛起,迫使晚商文化出現了顯著的收縮,這里指的是考古學文化上的‘收縮’:某種文化獨具特色的器物在分布范圍上的縮減,可能意味著商王朝統治范圍的縮小或統治方式發生變化。”郜向平說。
(編輯: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