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善用慢直播,大河奔涌的時代敘事、鮮活生動的百味人生,將一次次喚起共情、凝聚人心,助力建設更加美好的生活
這兩年,慢直播更多地走進人們生活。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超級日環食、獵戶座流星雨,相繼開啟慢直播新技法;人民日報直播武漢東湖櫻花,賞櫻者“云”集;人民網慢直播“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赤溪漂流,觀眾感受新時代中國農村新風貌;學習強國“云瞰神州”慢直播國內著名景區,帶網友“云游”祖國壯美河山。一時間,慢直播火了,它出現在重大新聞現場,帶著觀眾直擊重要時刻;也出現在人們心向往之的地方,帶大家云端感受賞心樂事和如畫美景。
慢直播,顧名思義,是對事件及其場景全程不間斷的直播,無剪輯、無腳本、無旁白解說、無背景音樂,重在原生態記錄。不同于電影、紀錄片等由創作者講故事,在慢直播中,觀看者自行發現亮點、詮釋內容。
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慢直播是講好中國故事、熔鑄情感共同體的有效方式。慢直播貴在真實,通過持續不斷的直播,讓觀眾時時“在場”,隨時跟進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紛雜難辨,樸素原始的直播反而更有力量。直播熊貓的生活起居、直播對珍稀動物朱鹮的保護、直播馴鹿遷徙、直播新疆雪景、直播海洋牧場示范區、直播“漫游”古城、直播通宵織毛衣……這些多議題、多情感維度的慢直播展現著真實世界的豐富多彩。
慢直播貴在凝神聚氣,展現巨大的共情力量。相較于傳統的單向度傳播,慢直播在呈現新聞事件的同時更容易凝聚情感。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漢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媒體連續多日24小時不間斷直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展示“中國速度”,展現中國力量。億萬觀眾在線“云監工”,使用“軟萌”的流行話語賦予叉車、鏟車、壓路機、混凝土攪拌車人格特征。乍看單調的生產建造過程,被網友點染出溫度,寄托了希望。前一段時間,河北推出“守望石家莊,靜待重啟日”的24小時慢直播,全國各地的人們守在屏幕前,為石家莊默默加油鼓勁。在這種共情和“云陪伴”中,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溫情。
慢直播貴在參與。慢直播具有身臨其境的在場感,為廣大觀眾提供交流場域,人們在觀看慢直播和在線互動中,強化了共同記憶。如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慢直播,能夠激發廣大觀眾的情感,對重大事件形成難忘的民族記憶。即便在單向傳播過程中,受眾也強烈渴望共同的情感參與。以閱讀小說為例,不少讀者會把能夠有效激發自己情感的段落和章節反復閱讀,以至于將書翻散架。慢直播作為公共領域的新媒介形態,也體現了受眾的情感主體性和參與感,是當代人新的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
追根溯源,這種“提供素材讓觀眾自己講故事”的慢直播并非全新的傳播形態。早在100多年前,電影誕生之初,電影人出于對新興媒介和新知覺經驗的興趣,將攝影機固定在火車前倉,旅拍各種城市風景,可謂慢直播的鼻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電影人提出用攝像機拍攝普通人的美學理想,開啟現實主義電影先河。可以說,慢直播之所以受到歡迎,在于它以更加普及的方式實現人類長久以來的夙愿,即認知世界、理解世界、講述世界的內在需求。
隨著5G、4K、AI、VR等技術的發展,慢直播的技術支持無疑會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多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形象、中國故事,將通過“云端”慢直播,走向五湖四海。善用科技、善用慢直播,大河奔涌的時代敘事、鮮活生動的百味人生,將一次次喚起共情、凝聚人心,助力建設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