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脫貧攻堅答卷
◎本報記者 雍 黎
3月的重慶春雨綿綿,在重慶市巫溪縣紅池壩鎮漁沙村的辣椒育苗大棚里,劉吉振正指導著農戶加工辣椒育苗。
劉吉振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后,他來不及在家多住兩天,就趕著回漁沙村。
從2017年9月前往該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劉吉振帶領當地村民發展扶貧產業,用科技之花孕育出致富碩果。
告別“三大坨” 山里種起小辣椒
紅池壩鎮距離巫溪縣城120多公里,曾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漁沙村坐落在紅池壩鎮的大山深處,村上大多為梯田,沒有主導產業。過去,普遍以種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紅苕)為生,日子始終過得緊巴巴。
紅池壩鎮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劉吉振被派駐漁沙村任第一書記。
發展什么產業幫助當地脫貧?劉吉振與駐村工作隊經過4個月的科學考察論證,根據漁沙村的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制定“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產業發展思路,決定選擇辣椒作為漁沙村的主導產業。
劉吉振特別選擇了“艷椒425”和“艷椒465”等辣椒品種作為種植對象,這是市農業科學院鉆研10余年培育出的辣椒品種,具有耐貧瘠、抗病性強、耐熱性高、產量高等特點,也是重慶人愛吃的朝天椒品種。
不過漁沙村還沒有種植辣椒的先例。村子離縣城這么遠,種了辣椒怎么會有人來收?提起種辣椒,村民都擔心賣不出去,遲遲不敢付諸行動。
面對村民的猶豫,劉吉振領頭建起了70畝的扶貧示范基地,將辣椒的優良品種和種植技術帶到村里,并對村民們開展技術培訓,發展特色種植業,建立產業示范基地,并發展產業帶頭人。
有了專業技術的支撐,漁沙村的辣椒果實又大又飽滿,果長9—10厘米,單株掛果180余個,畝產3000斤以上,每畝收入可達到4000元以上。
“我們什么都不懂,是劉書記手把手教我怎么培育辣椒苗。”李九員是產業帶頭人之一,她說,如今自己的大棚有10余畝,去年收入3萬多元。
同時,漁沙村建起了全鎮辣椒集中育苗基地和辣椒加工廠,按照下游企業要求訂單式生產,加工型辣椒種植成功為全鎮產業結構調整探出了一條新路子。
2020年全鎮發展辣椒1500畝,漁沙村的產業示范基地已擴大到200余畝,全村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現在,扶貧示范基地已經變成了農民田間學校,帶動全村發展加工型辣椒500余畝,幫助群眾增收150余萬元。
培育本土人才 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
紅池壩鎮緊臨國家4A級景區紅池壩,對此當地提出“農旅融合、旅為龍頭”的思路,進行產業再造。
除辣椒種植產業外,劉吉振和市農科院專家為當地規劃并發展了茶葉、脆李、中蜂、中藥材、草食牲畜等特色產業,并通過合理布局,將山區“高中低”立體氣候轉化成了特色產業上市“早中晚”的市場優勢,現在村里還種植胭脂脆桃1000畝、花椒500畝、中藥材300畝,養殖肉牛280頭、山羊620只、中蜂1088群。
如何讓新品種、新技術在村里扎下根,劉吉振發展起了產業帶頭人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本地培養人才。村民李志賢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志賢過去在村里幫村民操辦紅白喜事,是當地有名的“總管”,但他其實是個貧困戶,因為本人股骨頭壞死,加上兩個女兒讀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跟著劉吉振學技術后,他帶頭種了3畝辣椒、1畝生姜,還在辣椒地里套種了2畝西瓜,一年下來僅種地的收入就達到1.4萬元。周圍的村民見他地種得好,都上門來學,李總管就此變成了“李專家”。不僅脫了貧,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按照科學方式搞種養業,大山深處的“巴掌田”也能種出“金疙瘩”,人才“扎根”有力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現在,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7年5559元增長到2020年12590元。劉吉振說,現在漁沙村還要依靠農旅融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雍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