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貴州省委主委孫誠誼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貴州省委主委孫誠誼接受中國日報網專訪時表示,中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按時高質量和全國一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貴州篇章。接下來,要下大力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有效推動鄉村振興。
打贏脫貧攻堅戰 書寫中國減貧奇跡貴州篇章
談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孫誠誼表示,對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部分感受最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192萬人從深山搬出的偉大壯舉,按時高質量和全國一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貴州篇章,實現了“黃金十年”的輝煌業績?!白鳛槊撠毠缘挠H歷者、見證者和積極推動者,在全國的脫貧攻堅之戰的貴州戰場上,我有幸參與其中,為貴州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我們萬分有幸、深感自豪,備覺光榮!”
孫誠誼強調,政府工作報告所列的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黨中央英明決策的成績單,是各級干部辛苦付出之后的軍功章,是每一個走出貧困的老百姓的真誠笑臉。
以百姓心為心 推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和要求。貴州省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實現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歷史性成就。但是我們的發展成績還不夠牢固,脫貧攻堅成績的鞏固還需要下大力氣。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百姓心為心,切實有效推動鄉村振興。
孫誠誼認為,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最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中的抓手就是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是建設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農業龍頭企業就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撐點,它們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勞動者、市場的開拓者,以其依托性、帶動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并且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農業服務上與農民有機結合,創造出了很多有效的利益聯結模式,從而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鞏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獨特地位。
“貴州要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就必須要牢牢抓住農業龍頭企業這個點,因此我打算在今年就貴州省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調研視察,為推動貴州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推動貴州省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提出意見建議?!?/p>
整合資源加大投入 為留守兒童構建高效服務體系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研究表明,一個人87%的腦重和80%的綜合能力形成于“生命最初的1000天”。經過測算,接受兒童語言和認知技能、精細動作技能和社會情感能力等兒童早期發展干預的孩子,將會增加他們38%的大學入學率。
但孫誠誼表示,調研結果顯示,包括貴州在內的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地區,大量的留守學齡前兒童早期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包括公共服務體系缺失,主要體現為兒童早期發展公共服務政府提供不充分、不均衡,在學前教育階段,尚未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偏遠地區仍存在學前教育“不入村”現象;以及家庭教育存在比較大的問題,留守學齡前兒童一般是由文化層次較低的祖父母輩監護,形成了最弱勢的老人照顧更為弱勢的留守兒童的狀況;而家長由于長期無法陪同,一有錢就給孩子買零食,導致大量非正規廠家生產的“五毛零食”蠶食孩子的牙齒及健康;多數家庭缺少圖書和玩具,電視、手機成了孩子打發時間最常見工具,電子游戲和短視頻充斥孩子童年。這些因素導致大部分留守學齡前兒童在語言表達能力、安全認知、問題反應速度、肢體活躍程度方面,與其他兒童均有較明顯差距。
立足于處境不利兒童的健康成長,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建設更加公平的社會;以及以較低成本實現人力資本最高投資回報,培養一大批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勞動者,推動實現國家高質量發展。因此,孫誠誼建議:一是整合資源,構建高效的服務體系。把農村留守學齡前兒童教育工作納入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整合目前分散在衛生、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的兒童早期發展服務資源,實現學齡前兒童教育均等化。二是加大中央財政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適度增加中央支出責任,為農村留守學齡前兒童早期發展設立專門的兒童早期發展綜合服務項目。為保障服務的高質量和普惠性,同時應通過補貼、獎勵、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市場和社會提供,激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以及熱衷公益的企業、個人參與到農村留守學齡前兒童早期發展。
(編輯:刁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