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中辦、國辦公布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根據《方案》,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實行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戶。這將是2014年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后中國戶籍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中國人口管理長期基于戶籍制度
中國的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傳統戶籍制度是與土地直接聯系的,以家庭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戶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現代戶籍制度是國家依法收集、確認、登記公民出生、死亡、親屬關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現行戶籍制度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已不能對中國的人口流動進行有效的管理。研究表明,我國戶籍制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城市和農村戶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遷徙不自由,抑制了勞動力、人才的合理流動;三是由于城鄉戶籍制度,城鄉兩部分居民有不同的社會身份,這兩種身份在地位上截然不同,配置的社會資源也完全不一樣。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瞞報、拒報及漏報現象嚴重,足以表明現有的戶籍制度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也不利于中國農業人口城市化順利進行。
戶籍制度全面改革 重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中國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最深印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迫切需要進行改革。2013年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一項重點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大任務,是實現億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夢”的一項重大舉措。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我國戶籍制度改革與有關領域改革統籌配套、協同推進,其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2017年,戶籍制度全面改革,重點推出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實施居住證制度、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推進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等“三項制度”、開展戶口登記管理清理整頓、提高戶口辦理時效、暢通戶口辦理監督渠道等七個方面的便民利民措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實現1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同時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截至2020年12月,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顯,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超過1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試行“同城化累計互認”是加快人口市民化的重大舉措
人口流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據人口學專家研究表明:合理的人口流動能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勞動力資源配置。2020年可謂是戶籍制度開拓創新、全面開花的一年。2019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提出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等戶籍改革內容。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推出“居住證、社保繳費年限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戶。
經濟發展主要由土地、資金、人口和技術要素流動等方面組成,在這些要素里面,人口流動是基礎。隨著“同城化累計互認”的試點進行,預計中國未來人口管理制度將更靈活,更理性,更符合現代經濟發展需要。同時,人口市民化的速度加快,需要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社保轉移接續,要加快建設醫療保障信息系統,構建全國統一、多級互聯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促進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業務協同辦理。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等,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