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要堅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大力創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和制度安排,在新常態下“穩中求進”,始終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發展實體經濟是一國立身之本
實體經濟是指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經濟領域及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有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體,也是一國真正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發展實體經濟是一國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以史為鑒,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主要發達國家反思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力圖重振制造業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同時,一些新興經濟體依靠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廠”。應對這種“雙重擠壓”局面,我國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擺在突出重要戰略位置,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踐證明,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產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而且會增加經濟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不論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強則國家強,一個國家要想保持長久經濟競爭力,必須夯實實體經濟。必須深刻認識到,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要充分認識到新工業革命給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深刻變革和發展環境的新變化,大力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質量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實踐證明,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巍然屹立的關鍵。
“十四五”時期,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當前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就是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和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我國雖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推動建設制造強國;二是要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實體經濟要發展,必須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否則就難以在國際市場有一席之地。實體經濟要提升創新能力,一國基礎科學的發展、科研體制的改革、創新的文化都是重要因素,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而言,經濟政策應當力推實體經濟發展和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努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也是構建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這其中,最關鍵的是通過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因為穩住了實體經濟,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我們就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統計學會副會長
中國日報中文網資深專欄作家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