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在這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必須清醒認識到 “三農”工作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這是當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國“三農”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農”問題是指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大問題。其獨立地描述是指在廣大鄉村區域,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身份為農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從42年來的改革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村取得很大的發展,但在其發展的背后,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存在著一些潛伏性的危機,這些危機是關系到人心向背、事業成敗和政權存亡的大問題,如果不對其及早加以重視和解決,有可能引起整個社會的振蕩。為此,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十幾年聚焦“三農”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有1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00多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貧困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三農”問題用“三個最需要”進行了科學總結(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目標任務和遵循原則,并指出“三農”問題是中國改革的焦點問題。
盡管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必須從黨和國家全局出發,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打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隨著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農業生產方式兩大矛盾凸顯:小農戶的生產方式與市場化、社會化生產要求的矛盾;土地的細碎化、分散化與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要求的矛盾。兩大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導致農業不強、農村不美、農民不富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生產
方式變革,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
我們要牢牢把握黨中央提出的脫貧后的5年過渡期,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就必須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二是推進農業生產組織變革,構造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努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加快發展多種類型的家庭農場,培育發展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三是要強化制度性供給,催生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最重要在于農村產權制度是否完善。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總之,要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始終擺上突出位置,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上海研究院 兼職研究員 陳新光
全球化智庫(CCG) 特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