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傅高義在美國家中接受采訪。攝影:陳衛華
半夜三點鐘醒來,順手拿手機看了一下推特新聞,美國中國學者史文(Michael Swaine)的推文讓我震驚: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當天去世了。我在美國工作近九年,采訪了數十位著名中國通,傅高義是最值得尊敬的學者之一。
第一次見到傅高義是2011年10月4日晚在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講座上,他介紹自己剛出版的巨著《鄧小平傳》。在問答環節,他還談到中國日報出版的美國版,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日報只有去適應美國讀者才能在當地成功,而中國日報也正朝這方向在努力”。
我會后與他簡短交流了一下,也想約他做人物稿采訪(當時我已開始寫中國通人物系列)。但他此行沒空。想不到過了幾天,我正好要出差去麻省理工參加一個活動,于是發郵件問在劍橋的傅高義是否有空。他很快回復我,約好10月15日周六上午11點到他家。
當時已81歲高齡的傅高義花了十年時間做了無數采訪才寫成了《鄧小平傳》,可見其嚴謹學者的態度。他告訴我中國很幸運有鄧小平這樣的領導人,并稱鄧小平為20世紀對中國貢獻最大的領導人之一。
傅高義1973年第一次隨美國國家科學院代表團訪華,見了周恩來總理。他很后悔從來沒有機會和鄧小平當面交流,只是參加了鄧小平1979年訪問華盛頓時一個活動儀式。
傅高義最早其實是一個研究日本的學者,他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是日本最暢銷的由西方作者執筆的非小說類書。他1958年在哈佛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后去日本待了兩年,主要的興趣也是研究日本。
1961年當哈佛著名的費正清(John Fairbank)教授給他一個三年學習中國歷史和語言的獎學金機會時,他立刻接受了,從此走上了研究中國的道路,也成為美國最受尊重的研究中國的學者。用他告訴我的話:“我不是自己主動去研究中國的,而是別人給了我這個機會。”
那天采訪結束,我請他為我事先買好的兩本《鄧小平傳》簽名,想不到他中文書寫之優美比一般中國人還強。他那天還帶我上他家二層的小客房,如數家珍告訴我在此住過的中國學者。
我之后對傅高義進行過多次采訪,他幾次表示作為中國通和日本通,他很希望能幫助促進中日友誼,并強調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對一些中國朋友在中國經濟超越日本后學習日本興趣大減表示擔憂,認為日本的產品質量高、收入差距相對小、腐敗較少、合理的衛生醫療體系、誠信體系和公民素質都值得中國學習。
記得前幾次采訪傅高義時,他事先都聲明希望我刊登前給他看一下稿件,并解釋說并不是要審查,而是希望確認引用他的話的準確性。今天查到當初他的一個回復郵件說:“你引用的很準確,我喜歡你的文章。感謝你把文章發給我看,我很高興與對我準確報道的記者合作。”
傅高義生于1930年7月11日。記得2015年2月已常駐華盛頓的我去紐約頂班,正碰上傅高義和比他大10天的另一著名中國通孔杰榮(Jerry Cohen)一起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舉辦的講座上介紹他們一生的中國研究經歷。我當時與他們已非常熟悉。當時都85歲的兩位學者都非常活躍,思路清晰且充滿幽默感。
記得那天回到辦公室寫的文章的導語是:用中國人的說法,如果這對美國中國學者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
傅高義在去世前20天的12月1日還視頻參加了香山論壇,對充滿挑戰的中美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樣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學者我在美國見過多位。
傅高義是真正的良心學者,從不會為了政治風向變化和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回潮,而改變自己的做人原則,和說假話。
永遠懷念傅高義先生。
作者: 陳衛華,現任中國日報歐盟分社社長。曾任中國日報美國版副主編,駐紐約、駐華盛頓首席記者
(陳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