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在此過程中,中國始終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及有關國家和地區主動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毫無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特別是中俄兩國和衷共濟、守望相助,攜手抗疫、共克時艱, 在這場人類共同的抗疫戰斗中,再譜友誼新篇章。
作為一名中國的互聯網人,我親歷并欣慰的看到,在這一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疫情防控戰斗中,互聯網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看到,為了有效扼制疫情傳播,九省通衢的武漢,一夜封城,千萬人口被“困”家中,曾經繁華的街道空無一人。但是,城市交道可以停擺,生產生活卻不曾停滯。因為有了互聯網,遠程醫療、在線義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問診看病,人臉識別、AI測溫、手機健康碼、大數據溯源等眾多互聯網技術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運用,讓病毒傳播風險降到了最低。網上超市、網上課堂、云會議、網絡劇院等移動互聯網應用,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在網上接續。全民戰疫,中國互聯網交出了讓世人矚目的答卷。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憶”。我在這里分享一個關于網絡媒體我所親身經歷的故事。
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中國春節臨近,武漢封城了!全國上下突然陷入了極為緊張的氛圍,各類信息席卷而來,恐慌情緒鋪天蓋地。那一天晚上,我看到我的好朋友、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施琳玲,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話,“眼淚一直流!今天,是這個城市最為悲壯的一天!我的城市生病了,我們要治好她。”
隨后,我又接到了另一位好朋友劉哲峰的電話,他是中國衛生健康委宣傳司網絡新聞處處長,此時正遠在海南博鰲樂城醫療先行區掛職工作,他也正因看到了武漢封城的消息,心急如焚。他說,“老彭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該是咱們網上醫療自媒體戰隊,上戰場的時候了!”當晚凌晨,我和劉哲峰、施琳玲等醫療領域的朋友,自發組成了“抗疫網上戰隊總協調小組”,迅速通過微信向全國醫療自媒體,發出了“緊急召集令”。眾多衛生醫療健康領域的網絡正能量自媒體人員,迅速響應號召,以最快的速度組成了由科普辟謠組、輿情指導組、基層指導組、傳播組等十余個網上戰斗小組為主要建制,共有 280余名骨干參加,帶動覆蓋了全國近3000個醫療衛生單位的抗疫網上戰斗梯隊。他們中既有健康領域的記者,也有醫院的醫護人員,既有首都大醫院的名醫,也有地方基層醫院的小護士,但他們都是這些年來活躍在網上的正能量傳播者,其中就包括處于疫情“風暴眼”的武漢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他們一邊線下抗疫,一邊網上戰斗,常常剛走出手術室,就走進了網絡直播間,二個多月時間,這支網絡戰疫別動隊,采用“云模式”協同作戰,發起“致敬最美逆行者”網絡活動,為全國支援武漢的白衣戰士制作了近42600張英雄圖譜號召網民應援點贊,生產原創科普作品 11500 余篇,辟謠信息 520余篇,防護科普視頻 8000多條,網上閱讀總流量高達290億次。此外,還向聯防聯控機制工作組等部門提供資政報告60余份、共16萬字,聯合募集善款近500萬元人民幣,特別是在48小時內組織了一臺網友眾籌式網上元宵晚會,通過“網絡傳遞方式”為奮戰在武漢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送去了元宵,讓錯過春節的勇士們感受到全國人民的溫暖。
因為親身經歷,所以感受深刻。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疫戰斗中,網絡媒體不僅激發了人民的昂揚斗志,而且成為舒緩社會心理壓力的“減壓器”、快捷高效傳遞信息的“主干道”,是鏈接全國抗疫力量的重要橋梁,發揮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作用。
今天,中國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疫情讓人類面臨巨大挑戰,全民網絡生存的趨勢日益鮮明,網絡媒體在戰斗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是否做好了準備?未來之路在哪里?有幾點思考,與各位分享:
一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媒體的邊界在哪里?
這次疫情期間,大家看到各類互聯網平臺廣泛參與防疫,數字化傳播大勢所趨。我們知道微信、抖音、快手、知乎、京東、美團等互聯網應用平臺是有信息技術優勢的,雖然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他們都具有了大眾傳播的媒體屬性,而且內容更輕松娛樂,互動體驗性強,傳播更高效多層次,與普通公眾的連接更廣泛。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雖然也有充分的互聯網發展,但是“+互聯網”與“互聯網+”是完全不同的。網絡媒體與各類創新互聯網平臺是否能有更充分的融合、融合的有多深,或許決定著互聯網媒體未來能走多遠。
二是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媒體的角色是什么?
疫情期間,來自各方正能量的網絡聲音匯聚成一曲戰疫大合唱,網民與媒體在網上同頻共振。上海市醫生張文宏通過互聯網頻頻發聲,平息謠言,風趣幽默、金句頻出,一躍成為國民“網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生巍子自己在抖音錄制短視頻傳遞科學防疫知識,疫情期間他的賬號“醫路向前巍子”播放量超過12億。他們不是媒體人,卻是媒體最需要的,也是老百姓更愿意信任的專業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互聯網背景下,如果各類專業人士直接跨過了媒體這個傳播介質,成為廣受歡迎的網絡信息發布人,那么媒體未來之路在哪里?
三是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網絡媒體如何有效服務于經濟社會?
疫情以來,在中國,依靠網絡直播帶貨異常火爆,成為各地經濟復蘇的亮點。一個叫薇婭的中國姑娘,僅僅為助力湖北復工復產的電商直播帶貨活動,成交金額就高達2.5億元。依靠網紅、電商等網絡新經濟、新業態,通過網絡聲音帶來的流量與產業結合,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如果網絡媒體還停留于傳統的“你干我吆喝”的傳統宣傳模式,融合不能深度進入互聯網產業,不能從產業發展的旁觀者成為價值供應鏈、生產生態鏈上的深度參與者,那么網絡媒體的未來之路在哪里?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2021年,中國將迎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這新舊交替之際,中俄兩國嘉賓通過云端,共同探討今年以來中俄媒體及互聯網行業在攜手抗疫、加強合作等方面的寶貴經驗,共建更多元、平衡的世界傳媒秩序,意義重大。
未來,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愿與中俄兩國社會各界一道,繼續發揮我們擁有互聯網領域全國性社會組織與公募公益基金的雙重身份優勢,搭建溝通橋梁,聚焦互聯網發展,不斷壯大“中俄友好聲音”,助力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讓中俄友誼地久天長。
(作者系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