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在《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之際,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召開。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75位領導人公布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承諾和具體計劃以應對不斷增加的氣候變化趨勢。
《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中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突出貢獻,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和高度贊賞。2015年11月30日,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提出了“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照顧各國國情、體現務實有效”的氣候治理中國方案,號召各方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奉行法治、公平正義,包容互鑒、共同發展”的未來,得到大多國家的響應。
2016年3月,《巴黎協定》達成后,中美兩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在4月22日聯合國《巴黎協定》開放簽署日簽署協定,呼吁其他各方盡快完成簽署和批準程序,以使《巴黎協定》盡早生效。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前夕,在中方推動下,《巴黎協定》很快滿足“55個以上締約方批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占55%以上”的生效條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因美國氣候政策出現變化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方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表明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2018年卡托維茲氣候大會前夕,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中國與法國、聯合國在峰會期間聯合舉行氣候變化會議,發表新聞公報,共同表態支持卡托維茲大會如期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和現秘書長古特雷斯多個場合發表講話,表示沒有中國的努力,就沒有《巴黎協定》,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以“綠”為底色,充分展示大國的擔當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呵護好“藍色星球”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中國既是積極的倡導者,又是忠實的實踐者。五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其中最重要的長期目標就是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攝氏度以內,通過協定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無旁貸,從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列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到大力實施綠色發展理念,堅定參與和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以中國的山青水綠、海晏河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實質貢獻。從把“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來抓,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5年超過1000億美元,風電、光伏的裝機規模均占全球30%以上;截至2020年8月,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人民幣,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數據顯示,中國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達約60%,城鎮既有居民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惠及2100萬戶居民;2010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年均翻一番的速度增長,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5%……。2019年,我國GDP比200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基準年)增長超4倍、實現全國億萬農村貧困人口基本脫貧的同時,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了對外承諾的2020年目標。我國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基本走上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民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落實《巴黎協定》進程任重道遠
當前,全球治理進程仍然任重道遠,主要任務是堅持和落實《巴黎協定》,進一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內延緩了氣候變化談判磋商的腳步,原定于今年年底召開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將延期到明年舉行,但疫情暴發和全球蔓延也進一步警示人類應更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同等重視疫情這一公共健康危害和氣候變化這一長期深層次挑戰,通過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階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了疫情后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復蘇的倡議,呼吁各方將氣候行動置于疫情后復蘇政策的中心位置。在全球應對疫情和氣候變化雙重挑戰的關鍵時刻,中國政府在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氣候雄心峰會上強有力宣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充分體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和雄心。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已成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典范。
上海研究院 兼職研究員 陳新光
全球化智庫(CCG) 特邀研究員
202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