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圓滿落幕。作為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舉辦的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專業觀眾卻較上屆增長4.3%,再次證明本屆工博會的成功召開對提振全球工業經濟信心,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信心與動力。
本屆工博會以“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為主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特征,也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潮流趨勢,將給制造業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本屆工博會以“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為主題,正體現了制造業發展的時代性,同時也緊跟制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中的新成果新前沿,展示我國制造業在新產業變革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最新進展和成效。
本屆展會的展覽面積達24.5萬平方米,近500項新技術新產品首展首發。在全新打造的“智慧物流”展區,圍繞機器人應用的倉儲物流供應鏈,展示“非接觸”式交互應用的機器人應用案例。阿里巴巴、京東、震坤行等行業巨頭,展示產業鏈供應鏈新業態、新模式。隨著智能互聯理念的推進,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中國“智”造力量也在百花齊放。在工博會中可以看到,多家來自本土的造車新勢力紛紛拿出最新的創新成果,搶灘布局中國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上汽5G+L4智能重卡”榮獲了2020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大獎。全球首款氫燃料電池MPV——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首次亮相,各項技術指標都足以比肩全球頂尖水平。在智能網聯方面,最新搭載了5G技術的i-BOX聯創智能底盤控制與網聯系統已經被應用于上汽5G智能重卡洋山港示范項目。
意大利國家館是展會受人關注的焦點
工博會一直以來堅持國際化視野辦展,打造國際化平臺,設立外國國家館更是工博會在國際化發展中邁出的創新之舉,以著力提升展會能級。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未能如期舉行,本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尤為全球關注。本屆工博會為期5天,共設9大專業展,吸引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2238家參展商,其中境外及外商投資企業約占20%。
今年適逢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意大利國家館無疑是今年展館內最受人關注的焦點。意大利國家館在籌備之初就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最終成功在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展廳里,瑪莎拉蒂、歌詩達郵輪、依維柯等馳名全球的產品集中展示了意大利國寶級企業和產品,以及意大利制造業領域的先進技術。除獲獎展品外,本屆工博會也是歷年來首發展品最多、首展技術最集中的一屆,首發首展300多項新產品、100多項新技術。西門子、SAP、歐姆龍、三菱電機、ABB、發那科、安川電機等一些境外品牌以及工業巨頭都表示,本屆工博會是今年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大面積出展,中國將有機會取代歐美成為制造業新技術發布的首選場。
首發首展CIIF大獎呈現“中國制造”實力
開幕首日,同期揭曉了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大獎”(含特別大獎)和“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國家館獎”,CIIF特別大獎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所的“北斗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得。今年6月底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在35顆北斗三號衛星中,其中有12顆出自該研究院。其科研成果采用了國產龍芯CPU+FLASH的架構,填補了國產航天處理器的空白。核心器件全部國產化,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縱觀今年的CIIF大獎名單,既有聚焦國之重器的重大工程項目、又有在關鍵“卡脖子”環節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技術新材料,還有圍繞數字新基建、在線新經濟等引領工業產品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探索。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工博會邀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集中展示在抗疫防護用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展品數達100多件。如新型同軸套管、可重復使用醫療物品的浸泡型消毒箱、全黏貼口罩、噬菌體篩選和新冠肺炎多模態精準影像診斷和AI創新性研究與應用等,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抗疫一線醫療人員的奮斗和奉獻精神。
陳新光 上海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