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6月23日上午,大涼山腹地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9時43分,伴著山呼海嘯般的巨響,騰空而起的長征火箭拖曳著耀眼的尾焰,托舉著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飛向太空。約30分鐘后,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從2000年10月至今,我國共組織44次北斗發射任務,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后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率達100%。
20年風雨兼程,20年春華秋實。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關于衛星導航與定位的研究。1994年,我國正式啟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多年來,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授時、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北斗,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持續推動系統兼容共用。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數以上的國家使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隨著全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朋友圈”將持續擴大。(記者 王衛東 安普忠 通訊員 郭文彬 攝影報道)
2020年6月6日,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進行轉場。
星空下靜靜矗立的發射塔架,正等待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收官之星的到來。
2008年5月,北斗系統在汶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軍報資料圖片
2013年10月,為保證北斗系統終端滿足入網工作要求,技術人員在微波暗室里對關鍵器件進行反復測試、調試。王安民攝
2020年6月10日,遠望6號測量船在太平洋上執行北斗衛星發射測控任務。倪棟梁攝
2014年10月,河北省首批裝有北斗衛星導航監控系統的60輛校車在秦皇島投入使用。“北斗”校車能夠隨時確定位置,當有車輛超速、偏離路線等情況出現時,系統會自動報警提醒司機。同時,系統的實時監控設施還能對車內情況、人數和溫度等指標進行監測,預防人為事故發生。 新華社發
2020年6月上旬,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前進行總檢查。
2018年4月,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村民通過北斗導航信號基站定位,實現拖拉機自動駕駛播種、起壟、接行等田間作業。新華社發
(解放軍報記者 王衛東 安普忠 通訊員 郭文彬攝影報道)
(王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