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這次“科技三會”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樹立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16年11月25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批復》通過,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設立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對科技工作者悉心關懷、寄予厚望。我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也激發了公眾崇尚科學的精神,提振了民族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給了全國科技工作者極大的推進自主創新創業無窮的信心和勇氣,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定為每年的5月30日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勇攀高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新征程中,拼搏奉獻砥礪前行寄予的殷切希望。
科技戰“疫”勇挑重擔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面對史上罕見的疫情大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夜以繼日攻關,為疫情防控斗爭提供了科技支撐。疫情嚴峻之時,鐘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堅定“逆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助力推動方艙醫院建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院士率隊支援抗疫一線,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三位院士為中醫藥抗疫作出突出貢獻。
“科技是支撐這次抗擊疫情的關鍵力量。我國科技界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作為重中之重,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全力推進科研攻關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爭分奪秒攻關新冠病毒疫苗。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奮斗建功
歷史經驗一再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加速演進,改變國家力量對比,重塑世界競爭格局。要想贏得發展主動權,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唯有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勇立世界科技創新潮頭。2020年在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迎來了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是“科技為民、奮斗有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事業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不辱使命、開創未來。
當前,我們國家面臨更復雜的變化、更嚴峻的形勢。我們要發展,就必須要靠創新,必須技術上更強大。實踐證明,只有自主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好。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勇于挑戰前沿科學難題,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把握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為科技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要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砥礪奮斗建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協同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 “六保”促進“六穩”工作,實現全年我國經濟正增長,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