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8年,世界上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在英國誕生,該技術的出現造福了近千萬家庭。1992年,卵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的成功應用,對重度少、弱精等男性不孕癥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使試管嬰兒技術的妊娠率維持在50%左右。如何進一步提高試管嬰兒流程中各環節的成功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人類胚胎學家所關注的課題。
從1919年奧林巴斯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奧林巴斯就一直在努力將光學技術投入生命科學領域,幫助人類實現更多重要突破。從Hela細胞的發現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眾多醫學、生物學上的里程碑式突破都有著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的身影。如今,奧林巴斯已經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貢獻。
紡錘體觀察 試管嬰兒技術新變革
眾所周知,試管嬰兒手術主要是將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從人體取出,經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操作實現受孕。其中,借助顯微注射法強迫受精,是試管嬰兒手術的重中之重。
傳統常規ICSI操作在向卵母細胞內注射精子時,因受儀器硬件所限,只能選擇目鏡下可見的第一極體位置作參照(默認第一極體和紡錘體位置相鄰)。
位于細胞內的紡錘體(Spindle)
21世紀初,國內外研究證實:ICSI操作時的紡錘體位置會有一定比例(約20%)遠離第一極體,這為改善ICSI操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在注射精子前觀察紡錘體,就能夠確保ICSI實施更安全、受精時機選擇更恰當。因此,增加紡錘體觀察成為ICSI操作的重大改進。奧林巴斯將紡錘體觀察與顯微操作系統進行結合,實現了更高質量的顯微注射,有效提高試管嬰兒手術的成功率。
創新顯微系統 為成功施術提供保障
近年發布的奧林巴斯IX73-SLICSI(半電動紡錘體觀察ICSI系統),額外增加紡錘體觀察功能,有效提高了受精率、囊胚形成率、妊娠率和嬰兒出生率,為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福音。
奧林巴斯IX73-SLICSI系統
相對于傳統ICSI顯微鏡系統,奧林巴斯IX73-SLICSI以紡錘體為指標,優先觀察、確認紡錘體的位置再進行注射,從而在最佳時機注射并避免了對紡錘體的損傷。通過實際操作驗證,新款ICSI系統能夠有效提高受精的質量和嬰兒出生成功率。
新款ICSI系統能夠避免對紡錘體的損傷
奧林巴斯IX73-SLICSI擁有獨家專利技術(專利號:US9110288和US9395529),實現了紡錘體觀察、確認過程的全電動化。新專利的利用,讓1次ICSI注射操作能在15分鐘內完成,滿足了操作人員對簡化顯微鏡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使用奧林巴斯IX73-SLICSI系統進行ICSI注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奧林巴斯IX73-SLICSI系統以“滿足苛刻實驗要求”為出發點,為系統配備良好的升級擴展性。加熱板、破膜激光器、顯微操作器等IVF相關設備都可以與該系統兼容,這為實驗室的搭架、更新提供了便利。
據了解,胚胎學家們已經可以熟練利用奧林巴斯IX73-SLICSI系統等設備開展第二代試管嬰兒培育,并在胚胎培養期進行檢查。未來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也同樣需要借助此類設備一起從胚胎中提取部分細胞檢查,避免基因型遺傳病的出現。
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多關于生命的奧秘將會被人類發現,每個不孕不育家庭也都能得償所愿。奧林巴斯也將依托自身在光學領域積累的先進技術,創造更多的前沿顯微鏡產品。相信不遠的未來,奧林巴斯在“實現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心和幸福生活”企業使命指引下,會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帶來更多革命性的創新。
(圖片由奧林巴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