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考古人員正在山東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開展分析整理工作。該現場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出土了多組清末民初建筑遺跡,這對了解清末民初老城區民居房址的建造方式和功能結構及其與泉池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4月22日,在山東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考古人員正在對出土疑似清末民初當作廚房或其他功用的遺跡進行清理維護。該現場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出土了多組清末民初建筑遺跡,這對了解清末民初老城區民居房址的建造方式和功能結構及其與泉池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4月22日,山東省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疑似明代泉池出土的過程及年代判斷依據。該泉池距地表約1.4米,四壁用青磚和石塊壘砌,底部鋪有磚和石塊,池內存有積水。根據出土的地層年代和瓷片判斷,該泉池應為明代時期建造,是該考古發掘項目中最重要的發現。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4月22日,在山東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考古人員正在對出土的清末民初建筑遺跡進行分析整理。該現場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出土了多組清末民初建筑遺跡,這對了解清末民初老城區民居房址的建造方式和功能結構及其與泉池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4月22日,考古人員正在山東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開展分析整理工作。該現場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出土了多組清末民初建筑遺跡,這對了解清末民初老城區民居房址的建造方式和功能結構及其與泉池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