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重慶探索“非遺+扶貧”新模式,遴選夏布、刺繡、編織、木雕等12個產業化程度高、市場前景廣的項目,在18個深度貧困鄉鎮舉辦22期非遺傳統技藝培訓班,興建18個非遺扶貧工坊,在實現精準扶貧的同時,更引發出“漣漪”效應。
首先,非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非遺的保護、傳承、發揚,最佳的方式是在市場中找到活力。市場化的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發展是最好的保護,創新是最好的繼承,“非遺+扶貧”無疑能讓非遺傳承走上更加光明的前途。
其次,扶貧得到了新的載體。在深度貧困戶中,有的是殘障人士,很難外出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有的長年務農,缺乏其他的就業能力。“非遺+扶貧”,適合的技能培訓、看得見的未來,為扶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另外,企業得到了人才儲備。對于有志于從事非遺事業的企業來說,如何留住熟練細心的員工是件難事,這也是非遺傳承面臨的人才困境。從事非遺項目,一般人可能耐不住寂寞,但貧困人員卻格外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會竭盡全力去掌握、提高工作技能,而且也不會輕易流失。事實亦如此。
最后,文化得到了涵養。非遺是文化的載體,從事非遺生產,就是在享受文化滋潤的同時涵養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產品及衍生品被設計出來、生產出來,非遺文化就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
“非遺+扶貧”,不是簡單的1+1,而是化學反應。在這個反應里,大家是共贏的關系,因此能夠讓美麗的“漣漪”越來越大、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