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2月25日電(記者宋瑞)22日早上6點,身著紅色馬甲的社區站口志愿者劉濤戴好口罩,準時出現在滄州市新華區古樓上城小區的門口,手拿測溫槍,開始站崗執勤工作。
48歲的劉濤是北京鐵路局天津機務段整備車間燃料工。雖在天津工作,但劉濤家住滄州市,工作近30年來,他始終在天津至滄州間跑通勤。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主動報名參加小區疫情防控志愿者,利用休班時間協助居委會為出入小區居民檢測體溫、排查重點人員等,自2月2日至今,已經累計執勤7天。
入小區前到過哪家超市、是否與他人聚會、來自何處、到小區內哪門哪戶、有無咳嗽感冒、體溫檢測溫度……在劉濤的工作簿內,這些信息標記得清清楚楚。一天下來,劉濤會為小區的數百人測溫。
盡管劉濤雙手輪換著拿測溫槍,但時間一長,雙手還是凍得通紅。測溫槍在外溫中,測量時易出現誤差,劉濤就用棉布將測溫槍裹上,揣入棉大衣內,為測溫槍遮風擋寒。他還自備了水銀體溫計和消毒濕巾,與測溫槍比對檢測,將關口守得更牢。
劉濤用自家篷布在小區門口搭個簡易的臨時“驛站”,中午時分,他在帳篷內草草地喝了幾口妻子送來的熱湯面,又回到崗位。除了完成測溫任務外,他還主動當起了小區疫情防控宣傳員。
不聚餐、不聚會、不串門;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風;講衛生、講實情、講大局……疫情期間,劉濤拿起大喇叭高聲誦讀自己創作的“三字經”,使防控要領深入人心。他還將其寫成宣傳單,向出入居民發放。
小區內有不少獨居老人,細心的劉濤將他們的住址記錄好,志愿服務沒有安排他的班時,他便抽空到老人家中看望、測溫,有時還自掏腰包為老人買些水果、蔬菜。
“二月初,志愿者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一到了夜間,冷風嗖嗖地往帳篷里鉆,我身上貼多少暖貼都不管用。但為了保障小區安全,這些付出都值得。”劉濤說,如今,小區志愿服務隊有11人,還有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面對疫情,社區作為阻擊、防控的第一線,工作也是千頭萬緒。社區工作人員的辛苦,小區的居民都看在眼里。在天津南開區三潭西里社區,由社區黨員組成的戰疫先鋒隊成了社區的一道“保障網”。
三潭西里社區專職黨務段佳琳介紹,2月4日,三潭西里自愿組建社區黨員戰疫先鋒隊,如今先鋒隊人數已經達到近50人。
55歲的老黨員苗俊杰是先鋒隊成員之一。從2月4日起,她便穿上紅馬甲,每日進行一小時的站口執勤和自家單元樓門消殺工作。
單元門的里外把手、樓梯扶手、12戶人家的門把手、電表、電梯......凡是能用手碰到的地方,苗俊杰都會里里外外噴一遍。
“居委會的同志都特別忙,我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當好社區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苗俊杰說。
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碧泉花園社區,由7人組成的網格團隊正織密小區內2400多戶居民的疫情防控網。
從站在門口站崗執勤、測體溫、詢問登記,到熟悉本網格外來人員情況做好隔離保障工作,再到疫情宣傳和信息報送......從大年三十到現在,網格團隊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34歲的劉欣是網絡長。她說,社區工作人員以女性為主,疫情期間大家都變成了“女漢子”。“有時工作期間不敢喝水,擔心上廁所,影響排查進度。趕上夜班,交接完工作回到家已是晚上10點,孩子都睡了。”
但劉欣說,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寫照。“我們社區工作者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們用細心和周到的服務,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只為給社區居民健康筑起一道道防線。”
(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