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處江蘇腹部,古稱海陵,是江蘇省五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漢時期,吳王劉濞在黃海之濱建立了海陵糧倉,又利用臨海之便,建立了沿海鹽場,煮海水為鹽,致使國力十分強盛,海陵之名由此而來。南唐時(公元937年),海陵由縣升州,取“國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
泰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南唐“泰州筑子城碑”碑文記載:光數百載之镃基;地利顯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鹺贍溢,職賦殷繁,可謂水陸要津,咽喉劇郡,以茲升建。
“泰州筑子城碑”拓片
由此看來,鹽稅經濟、交通樞紐正是升縣設州的重要緣由。歷史上泰州一直是淮南鹽的主要產地。兩宋期間,官收鹽稅是中央財政的主要收入,泰州鹽場占淮鹽產量一半以上。延續至清代中期,泰州鹽業生產仍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
泰州鹽業生產歷史悠久、鹽稅文化底蘊豐厚,有眾多與稅文化相關的遺址古跡。其中,稅務橋是全國唯一以“稅務”為名的橋梁。
泰州古稅務橋遺址碑
稅務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初名太平橋,為磚砌單拱弧形,橋高約4米,橋下可行船,東西各有十五六級臺階,橋面和臺階全是鋪的麻黃石板,橋面寬約7米,東西長約8米,橋欄桿高約1米,亦為磚砌。稅務橋下是當年繁華一時的中市河,橋下舟船南來北往,橋上行人熙熙攘攘。有明朝御史凌儒《吟稅務橋》詩為證:“歲課垂名舊,中城路不賒。總戎司馬弟,簪筆夕郎家,東海迎朝日,西山送晚霞,從來冠蓋里,時過七香車”。昔時稅收機關就設在橋的附近,來往經營的商民總是把船停在稅務橋下去課稅局完稅,城南北各設有一個關卡,已完稅的就讓關卡課稅人員驗訖完稅票,未完稅的在關卡補稅。傳說當年在關卡上的課稅人員是用澆斗(竹竿上綁一只用藤制作的斗子)伸到船上,驗訖和補稅的。
明朝稅票
一條普通的河和一座普通的橋因為稅務而如此繁榮,稱作稅務橋也是名副其實。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州城地面不斷抬高,中市河被漸漸填沒,稅務橋也隨之被埋地下。1996年9月,因鋪設城市下水管道,“稅務橋”意外重見天日,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金鑫同志專程趕到泰州,進行現場查看。后因舊城改造使然,古稅務橋暫又封存地下。
泰州還有以“稅”命名的街巷。據《泰州志》記載,早在清道光36年,泰州城內就有了稅務橋大街,雖然只有3至5米寬,但在當時足以稱大街了。
清代兩淮鹽政圖
稅務街依橋而得,稅務橋東西向貫通,橋東曰稅東街,稅街東路是當年課稅局和泰州鹽運司署的舊址;橋西曰稅西街,緊靠橋西向南有一小街曰稅務橋南小街;緊靠橋頂北欄桿,建有一座吉祥庵,坐北朝南,香火繚繞,平時市民家中有了紅白喜事,都要到橋上燒香求佛;橋東北側的橋坡上,還有一坐北朝南的茶水爐,茶水爐東隔壁是個小肉鋪,緊接著在拐角口是揚子燒餅店即今“稅務餅店。”后來,因泰州的海岸線東移,區域建制有所調整,加之清末、民國鹽運管理機構的變遷,致使古稅務街逐漸蕭條,稅東街也成了一條以居家為主的街道,狹窄得像條巷子。
稅東街明清住宅
舊時泰州古濟川河上的一座閘壩,初名濟川壩,順治年間稱滕家壩,可內通下河各州縣、鹽場,外達口岸、支河和大江。常有商民為逃避關稅,不經揚州鈔關中閘和白塔河,繞越滕壩。乾隆年間,滕壩筑實,來往船只不能過壩通行,商民又將貨船停于壩口,將貨物運上岸后越壩駁至另一邊的船上,偷漏稅收禁而不止。
稅碑亭
道光年間,林則徐時任江蘇巡撫,兩度親臨泰州巡查稅賦情況,飭令在揚關的各關卡口書寫張貼告示,在滕壩前立下了《揚關奉憲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稅告示碑》,既告誡運司衙門、課稅局規范征稽鹽稅、不準欺壓商民,又警示鹽商照章納稅。碑為白礬石質,碑身高147厘米,寬70厘米,碑文為楷書,22行,全文1239字。1990年,泰州市政府將這塊稅務告示碑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后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在滕壩街原址建稅碑亭,金鑫同志親自題寫了“稅碑亭”匾額。這座珍貴的告示碑,已經成為泰州稅文化的重要標志,對研究江蘇清代稅收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古稅務街牌坊
如今在泰州還可以看到以“稅務”命名的商鋪,甚至居委會,乍一聽還以為與稅務部門有關,其實都是因“稅務橋”文化而得名。如今稅東街與海陵路交叉路口“古稅務街”的牌坊已重建起來,其中古街牌坊右側的楹聯為,“溯唐宋賦源,鹽稅曾居天下半。”
(注:圖片由圖片作者吳克嘉、丁巍巍授權中國日報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