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青海西寧,青海省檔案館的文物復仿制師邢建與徒弟正為珍貴檔案的仿真復制工作忙碌。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邢建主動承擔起該檔案館仿真復制工作,他摸索歸納出了破碎法、描邊法、仿舊法等仿真復制方法,不僅保護了檔案“原件”,也使其發揮了更充分的使用價值。圖為邢建耗時近一年制作出的共64頁的《李氏家譜》仿真件作品。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11月14日,青海西寧,青海省檔案館的文物復仿制師邢建與徒弟正為珍貴檔案的仿真復制工作忙碌。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邢建主動承擔起該檔案館仿真復制工作,他摸索歸納出了破碎法、描邊法、仿舊法等仿真復制方法,不僅保護了檔案“原件”,也使其發揮了更充分的使用價值。圖為邢建查看運用破碎法完成的仿真復制檔案作品。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11月14日,青海西寧,青海省檔案館的文物復仿制師邢建與徒弟正為珍貴檔案的仿真復制工作忙碌。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邢建主動承擔起該檔案館仿真復制工作,他摸索歸納出了破碎法、描邊法、仿舊法等仿真復制方法,不僅保護了檔案“原件”,也使其發揮了更充分的使用價值。圖為邢建利用專業機器將檔案原件掃描至電腦上。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11月14日,青海西寧,青海省檔案館的文物復仿制師邢建與徒弟正為珍貴檔案的仿真復制工作忙碌。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邢建主動承擔起該檔案館仿真復制工作,他摸索歸納出了破碎法、描邊法、仿舊法等仿真復制方法,不僅保護了檔案“原件”,也使其發揮了更充分的使用價值。圖為邢建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對需仿真復制的檔案進行圖像處理。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11月14日,青海西寧,青海省檔案館的文物復仿制師邢建與徒弟正為珍貴檔案的仿真復制工作忙碌。2009年起,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邢建主動承擔起該檔案館仿真復制工作,他摸索歸納出了破碎法、描邊法、仿舊法等仿真復制方法,不僅保護了檔案“原件”,也使其發揮了更充分的使用價值。圖為邢建展示已完成的仿真復制檔案作品。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