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客服、保潔、玻璃水生產……在長春一創業園,這些都是殘障人士的工作
殘障員工占比要過五成,這里的入駐條件真“硬核”
脊柱裂患者林壯(左)在與同事商量工作,電話客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本報記者 柳姍姍 攝
“喂,您好,這里是格力空調售后服務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長春市綠園區臺北大廈6樓的一個角落,電話聲此起彼伏。來電咨詢的客戶或許不會想到,在話筒中與他們對答如流的是一群殘障人士。
今年6月,正成雙創實驗基地在臺北大廈開張運營。與其他面積大、硬件軟件設施一流的創業園區相比,占地僅5200平方米的正成實驗基地顯得有些“寒磣”。不僅如此,它的入駐條件還很另類:殘障人可免費入駐創業;一般企業須在半年內實現50%以上員工為殘障人的目標,入駐的基金會和志愿者協會也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專門服務殘障群體的公益項目,否則將會被清退。
“殘障人可以勝任工作嗎?”“殘障人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嗎?”在我國,殘障群體人數已近9000萬,如何保障這一群體的就業與生活,一直是個大問題。開園4個多月,十幾家企業和近50位殘障人士帶著各自的顧慮和疑問,試圖在這個小小的實驗基地中找到答案。
讓企業“適應”殘障人
如果沒有事先被提醒,第一次見到王濤,誰都會“嚇一跳”。因為一場意外,這個24歲的小伙全身80%的面積被燒傷,其中還包括面部。大學畢業時他有過一份工作,可因為或明或暗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僅僅半個月,他就辭職了。
與王濤有類似遭遇的殘障人還有很多。雖然我國已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但殘障人士要完全融入普通的職場環境,還有許多困難。“所以我就想反過來試試,”實驗基地創始人商玉龍說,“讓入駐企業來‘適應’殘障人。”
商玉龍的母親在長春開辦了一所特教學校,他上學期間常去那里做助教。時間長了,他意識到,接受教育之后,殘障人士最終要通過就業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商玉龍從商后,先后創辦了玻璃水生產廠和洗衣工廠,累計為幾十位自閉癥患者提供了就業崗位。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想讓更多殘障人士找到工作,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商玉龍因此有了打造創業園的想法。
為了彌補“必須招聘殘障員工”這一嚴苛的條件,正成實驗基地在其他方面給出了很大的優惠力度。“減免兩年房租、免費代辦手續,提供相關技能培訓、幫助開發客戶渠道……”吉林省弘昇呼叫中心服務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管理殘障人團隊的部門經理徐金華一一細數著。不過她表示,即便如此,剛開始時想到要雇用五成以上的殘障員工,公司上下還是覺得心里沒底。
“得到信息前來應聘實習生時,我心里也在打鼓。”大四學生于澤患有先天性雙足馬蹄內翻,走路不太方便。在他的預想中,工作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甚至也會遭遇一些異樣的眼光。
改變一個人就改變一個家
商玉龍率先把自己的創業服務公司在園區里辦了起來。王濤就是這里的員工,負責材料收集、整理,考核手工任務量等。
“在這里,沒有歧視和廉價的同情,很多時候人和人必須互相協助,才能完成健全人輕易做到的事情。”王濤說,工作中,他常常要與生產玻璃水的自閉癥患者或智力障礙者打交道。這種時候,他大學學過的特殊教育專業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憑借專業的技巧和善解人意的心思,王濤成了這群“難以溝通”的同事信任的人。“他們不覺得我‘可怕’,我也找到了施展能力的空間。”
商玉龍的示范給了進駐企業信心,于澤的擔心并沒有變成現實。通過面試后,他獲得了空調售后服務實習生的崗位,工作內容都在電話、電腦前完成,完全不受腿腳不便的影響。今年夏天的銷售旺季,于澤每天要接打100多個電話,“忙得沒時間可口水。”
除了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小伙子還很看重在工作中學到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未來,如果我想在職業上有更大的發展,這些技巧都很重要。”
據徐金華介紹,現在于澤所在的空調售后電話接聽團隊一共有13人,全部都是殘障人士。“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因為就業機會來之不易,他們往往特別努力,因此只要崗位合適,這些殘障員工甚至比健全人的工作表現還要好。”
因脊柱裂而需終生坐輪椅的林壯是徐金華口中“特別努力”的人之一。自初中時因身體原因輟學,林壯極少出家門,母親要專門照顧他,家里負擔很重。做了電話客服后,林壯不僅自己有了收入有了朋友,也“解放”了母親,讓家庭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改變一個殘障人的生活,通常就會改變一個家的生活。”商玉龍覺得,這是實驗基地背后更大的意義。
自助他助打破“老面孔”
于澤的工位旁,留有好幾個空位。“目前還有十余位殘障人在接受崗前培訓。”商玉龍告訴記者,創業基地啟用至今,有11家企業入駐,吸納47名殘障人士就業。除了已較成熟的電話客服、鉆石畫手工和保潔等崗位外,還有新的工作正在開發中。
“比如,現在有一家網絡直播公司正在試運營。”商玉龍笑著說,“殘障人群的職業也可以很‘潮’,只要找準了方向,通過做直播月入過萬元都不成問題。”
雖然開辦之初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不過商玉龍坦言,想要實現讓更多殘障人士有工作的目標,還有很多困難。
商玉龍介紹,入駐企業每月都會參加當地殘聯組織的招聘會,但每次前來應聘的差不多都是老面孔。“光是我認識的就有20多個,還有不少是家屬代為應聘。”
好幾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都表示,除了崗位有局限與部分殘障人士不匹配外,殘障群體融入社會意愿不足是招人難的重要原因。“有的寧愿享受低保也不工作,有的總害怕遭受不公平待遇,還有的是工作技能嚴重欠缺。”
商玉龍的公司曾經招聘了一位身體殘障的文員,可她入職后大家發現,這名員工不僅不會操作基本的辦公軟件,溝通交流能力也有很大問題。商玉龍本想讓其接受培訓再上崗,但她卻寧肯繼續“家里蹲”也不愿付出努力達到崗位要求。
自助者才有他人相助,在這個特殊的創業園里,這句話既適用于王濤、林壯這樣的殘障人,也適用于商玉龍這樣的健全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希望到明年年中,基地里能實現同時有150名左右殘障人士就業,3年內爭取讓20位殘障人創業走上正軌。”
(柳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