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漂泊的船,家是避風的港。住房夢,承載和寄托著近十四億百姓對家的向往,也編織著最溫暖的中國夢。”
從10月8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攝制的四集系列專題片《安居中國》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全面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的偉大實踐,充分展現了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不斷提升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播出以來,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并于10日起在新聞頻道重播。
一、全方位彰顯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書寫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安居史。
讓近14億全體中國人民住有所居,安居樂業,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心系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挑戰,前路漫漫艱辛,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接續奮斗,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創造出美好新生活,書寫出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該片全方位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澆鑄和豐厚著億萬人民美好生活的根基,并已成為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1949到2019,這7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3平方米,增長為2018年底的39平方米。70年來近五倍的躍升,中國住房建設的加速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030萬套,惠及了一億多的住房困難群眾。 與此同時,住房保障制度也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公租房、廉租房并軌運行,實施精準保障;共有產權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率先試點探索。環衛工人、公交司機、外賣小哥、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群體,也同本地戶籍人口一樣,成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該片有力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時代命題,從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堅定前行。
中國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和贊揚。 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 邁穆娜·謝里夫說:“我認為中國政府制定的住房保障政策,相關案例以及倡議,在實踐中得到了最佳證實,應該復制到世界其他城市,以解決住房問題。”
二、不回避矛盾與問題,深刻反映人民住房改善的獲得感、幸福感
該片直面矛盾和問題,而且是關系到14億人如何安居的最尖銳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鎮住房實行的是低租金實物分配制度,但僅依靠國家財政投入,租金又遠遠低于房屋維修管理費用,難以實現良性循環,住房建設發展緩慢。隨著城鎮人口增加,住房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住房嚴重短缺的現實困境擺在了黨和政府面前。黨和政府推進改革,逐步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推進住房商品化、社會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經過長期的努力,城鄉居民的住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快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村容村貌明顯提升,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高。
該片充分反映了人民住房改善的獲得感。2013年至2018年,全國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3271萬套,7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 7000多萬居民得到安居,相當于英法兩國人口的總和。遼寧撫順的采礦沉陷區陳玉芳一家被地下水淹沒的老房子成為記憶,住進了高樓,夢想照進現實的新家園。吉林省延吉人陳浩瀚一家沒地方住,夢想有個哪怕有廁所那么大的家也行?。?2008年,國家加大了面向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供應。浩瀚媽媽申請到了延吉市的第一批廉租房??紤]到浩瀚一家的特殊情況,政府免去了他們的全部租金。媽媽騎著三輪車載著浩瀚和全部的家當,奔向他們期盼已久的,不再漂泊的新家,一家人高興得痛哭不已。天津的“房改房”,張運玲在她寬敞的廚房里,烹煮著多彩的生活。原住在武漢青山區的棚戶區龔益平老兩口,搬進新家后小心翼翼地貼上了窗花,一個鮮紅的“?!弊?,讓人溫暖,更讓人心安。
三、生動講好中國故事,重大題材綿密敘述,創新了電視表達。
該片不落窠臼,生動講述故事,用細節填充了70年時間的線條,每集片子約有近10個故事點,小切口,小中見大,用個人命運映照大時代的手法,將近四十個感人的故事有機串聯成宏偉而生動的70年安居中國的歷史畫卷。用平實的接地氣的風格,用老百姓耳熟能詳常使用語言、詞匯,樸實生動地講述身邊看得到摸得著的人和事,使觀眾有一種親切感和認同感。如上海人上個世紀中期住房緊張,年輕人談戀愛都沒有地方,只好去外灘扎推“浪漫”,組成“外灘情人墻”,每當夜幕降臨,成百上千對情侶在這里談情說愛,互訴衷腸。為了解決這個當年的“頭號難題”,上海市決定由政府出資,建造一批結婚過渡房租賃給大齡青年,并給房子取了一個甜蜜的名字——“鴛鴦樓”。讓觀眾看了“笑中有淚”。又如“往日的工人村,硬像個大破窯。華中最大的棚戶區,住得人發毛。是的啊,蚊蠅滿天飛,老鼠到處跑?!?/p>
湖北省武漢市青和居社區居民78歲的吳傳發和同伴們有板有眼的表演,這段湖北慢板唱詞中講的工人村,曾是鄰里街坊們共同的記憶。2013年開始,青和居、青雅居等棚改回遷小區加速動工開建,存在了60年的工人村徹底變了樣。北京市中關村創客小鎮居民張藜,過去住地下室,臟亂差,環境也特別特別潮,就是天天曬被子也會覺得,床是濕答答的。這個是租了就三個月,但三個月到期了之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子,被迫在凌晨的時候就把家給搬了。一米二的床就擠了三個人,就這樣也擠不下去,只能在地上睡了一個人,當時就是那晚比較刻骨銘心的。2015年,中央提出將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新市民”享受保障房有了制度上的突破。2017年以來,國家出臺政策明確完善保障房的分配方式,通過公租房定向配租等方式加快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困難。北京的這片公租房小區,還專門面向創業的年輕人試點開放,張藜提交的申請一個月就通過了審批,這一次她租到了更便宜的房子,寬敞明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些生動鮮活的故事,給人印象極為深刻。
四、憫人情懷“走心”精良制作,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贊揚
該片充滿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憫人情懷,記者、編輯,努力踐行“四力”,用精良的“走心”之作,贏得社會各界好評。91科技集團黨支部書記、董事長許澤瑋說:“在中國人傳統思維中,家是維系社會關系的最小單元,而房子則是這種關系的載體,所以,有房住是普通大眾的基本需求之一。我從《安居中國》中看到,我們國家已經從‘有房住’邁向‘住得好’階段,從中最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痹诒本┦泻5韰^工作的平善濤則對片中的共有產權住房故事深有感觸,去年,他因為這項政策解決了住房難題。“當時北京有30%的共有產權住房房源分配給非京籍家庭,我也如愿以償在海淀區購買了一套兩居室。下一步我準備和女友舉辦婚禮,完成對她多年來的承諾。”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碩士生卜玉說,通過觀看《安居中國》,她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住房保障體系的發展全貌以及改革過程。“我的父母那輩,多數人都是自己蓋房,房子都比較簡陋,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F在,中國的許多家庭都搬進了商品房,房屋的質量大大提高,小區的物業管理越來越規范。城市中,越來越多的棚戶區被改造,保障性住房的數量不斷增多,品質不斷提升,讓更多人得以安居。” 看著電視里播放的專題片《安居中國》里關于房子的畫面,86歲的上海老人韓秀華濕了眼眶?!懊娣e大了,有單獨的廚房和衛生間,坐電梯上下樓真方便,終于盼到了,一切都好了!”她激動地訴說著自己的幸福。巧合的是,2018年12月16日搬入新家后的第二天,正趕上韓秀華老伴臧根霖的95歲生日,這份喜悅讓老兩口回味至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攝制的四集系列專題片《安居中國》,創新展現了新中國住房領域走過的非凡歷程,生動講述了14億中國人民住有所居的精彩故事。播出以來,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全國各地干部群眾踴躍收看節目,深切感受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領域,尤其是住房保障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