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眾人物來說,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秒刪的東西或許比他們置頂的東西更引人關注。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達雷爾·莫雷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應該充分體會到了這一點。
沒人知道周六清晨,在整個東京蘇醒以前,這位美職籃(NBA)最優秀的經理人頭腦中想了些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靈光乍現”非但沒有達到此次日本之行推廣火箭隊和美職籃的目的,反而讓球隊和整個聯盟在中國陷入了巨大的輿論漩渦和信任危機。
他的老板火箭隊所有人蒂爾曼·費爾蒂塔估計也在尋思這個問題:這位模范雇員怎么就毫無征兆地來這么一哆嗦,以至于他公開在推特上提醒莫雷,你的雇主不是玩兒政治的,你這樣做考慮過后果嗎?
就在莫雷發布“東京醒了”的都市晨光照片之前,他刪掉了剛轉發了一條力挺香港暴亂和港獨分子的推特,就是一張圖片。在他最新的解釋中說:那就是“對一個復雜事件的一種解釋基礎上的一個念頭,我本應有更多的機會從其他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這件事”。
但他那條短命的推特卻給火箭隊甚至整個聯盟在中國的形象及未來的商業開發投上了長長的陰影。
市面上譴責莫雷的文章已汗牛充棟,不再贅言。其實一個有意思的角度是當事人自己復盤的發推的過程和此后造成的嚴重后果為我們理解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范例。
早上醒來,床上或者馬桶上,抓起手機“翻閱奏章”是很多人的日常,莫雷也不例外。聯想一下推特對撐警一方的瘋狂打壓,對暴亂港獨分子的極力推崇,就不難想象圍繞香港的事情在推特平臺上建構起來的是怎樣一幅圖景。
一睜眼就浸泡在為了自由解放香港的信息海洋的浸泡中,膝跳反應一般,大拇指一點,給浩瀚的海洋中加了一滴水。畢竟在美式自由民主的環境中長大的,見了熱詞,頭腦就發熱。語言和意識形態喚起人腦的魔力就算最干練的職業經理人也有降不住的瞬間。
人嘛,總有沖動和不過腦子的時候。但問題是,發完立刻覺得不妥。我是個籃球經理啊,在中國還有那么多朋友和球迷呢!
刪吧,補發一條“東京醒了”的晨光照,更像出于掩耳盜鈴的心態,我自己沒再看到,就算不存在了。
可惜每條發出來的推特就像扔到河里的石塊,水面上不見了還有漣漪,漣漪不見了還有淤泥。細細想來,社交媒體上呈現出來的真實世界的倒影不就是數億人這樣投石問路積少成多堆起來的嗎?
只不過比起蓋房子,這里沉默的螺旋,群氓的烏托邦建構地更加夸張和扭曲,數億人可以在同一時間就幾個所謂重要的議題展開密集的討論和呈現。其實大多數討論只不過是強化一個復雜議題的一個側影。同時幕后坐著高舉言論自由道義大旗的商業和政治大佬,精心吊著手里的線,掌握著聚光燈的角度和強度,調節著背景音的高低。
不知不覺間,莫雷入戲了,自己情不自禁地登臺了,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分鐘,卻讓香港的“領袖們”歡欣鼓舞,雖然頭銜不高,但畢竟又多了一個結交廣泛的群眾演員。
很多人講現實世界中的蝴蝶效應,那還需要自然系統去傳導。其實莫雷的拇指關節的一次彎曲,帶來企業和聯盟巨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這種社交媒體時代的“拇指效應”完全是電光火石之間,無時無刻不在增加社會、政治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卻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幕后,推特這樣提供平臺的公司卻在不斷從制造這種不確定性中賺得盆滿钚滿,名利雙收,不禁讓人唏噓。
搜索引擎,社交平臺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涉足的前沿領域往往領先立法者的步伐,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新法規的書寫者。這樣的前提下,盼他們不作惡,只能寄希望于商人不再唯利是圖。
用莫雷自己的話說,推特提供的就是一個復雜問題的一個角度、一種解釋和一個念頭。這是在刀刃的厚度上硬要照出世界的全景,并冠之以客觀、真實、全面和理性。
這樣的處境,對受眾而言,就是在一個完全不對等的媒介環境中的“媒介素養”問題,也就是受眾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們所接觸到的信息,以及受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媒體為真正有益的公共事業服務。
傳統媒介時代培養出的莫雷這樣的社會精英,在社交媒體時代稍有不慎就會粉墨登場。這早已不是什么言論自由層面的問題,而是獨立人格的問題。其實越是討論言論自由,就越陷入社交平臺的邏輯陷阱:來吧,自由地看,自由地說,自由地分享,自由地評論,歡迎你加入社交奴隸制王國。
告訴你的孩子,學會思考比獲得信息更重要。
(作者:李洋 文章來自中國日報旗下“世界觀”微信公眾號)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