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當地時間9月26日上午逝世,享年86歲。希拉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他曾引用杜甫的詩句“書貴瘦硬方通神”。“只有蒼勁有力的書法才能達到神奇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中國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在2011年,我曾就中歐論壇相關事務向他尋求幫助,得到他慷慨大方的回應,為中法兩大古老文明的對話添上了一抹亮色。”中歐論壇創始人、法國專家高大偉追憶稱。
長年穿梭于中法之間、專注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大偉懷著真摯的情感,為中國日報旗下傳播型智庫中國觀察撰寫下這篇紀念文章:“雅克·希拉克不僅是一位傳遞法國精神的出色使者,更作為人類不懈追求進步的象征符號存在。”
法國乃至全世界都將深深懷念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 1932-2019),這樣一位精力充沛且心懷抱負的法國前總統。
對于法國國內政治事務,希拉克在總統任期內(1995-2007)竭力處理法國社會存在的巨大分歧; 密切關注持續存在于法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嚴重的不平等問題。而在國際層面,曾擔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則呼吁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多樣性保護給予關注。
2002年,希拉克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就氣候變化的影響向全世界發出警告。我們都還記得他在那場著名的演講中說的話:“我們的家園已經起火了,可我們還在袖手旁觀。”
希拉克還在促成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上投入了巨大精力。
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quai Branly museum)以展示非洲的藝術為主,同時也將文明的對話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恰恰體現了這位法國前總統的個人志趣。在博物館豐富的藏品中,人們方能一窺希拉克復雜的精神世界。
希拉克相比其他西方政治領導人更能意識到亞洲的重要性。他欣賞日本,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深入。
當今世界各處“中國恐懼癥”(Sinophobia)與日俱增。對于渴望與這種危險勢頭作斗爭的人們,深諳杜甫詩詞、懂得鑒賞中國青銅器的希拉克或許可以在此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2011年,我曾就中歐論壇相關事務向他尋求幫助,得到他慷慨大方的回應,為中法兩大古老文明的對話添上了一抹亮色。
正是在時任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的支持下,2003年,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在聯合國發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演,反對美國軍事干涉伊拉克。
由于深知世界的多極化現實,希拉克預見到了不同形式單邊主義所具有的危險性。
提及希拉克總統的前任、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16-1996),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他對于文字和文學作品的熱愛。
與其相反,雅克·希拉克似乎較少進行反思,對人心細微之處缺乏體察。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乃至世界人民已經意識到,希拉克的政治行動其實是在深切的人本主義(humanism)理想指引下做出的。
正如其在為人類尊嚴、文化和生態多樣性斗爭中所體現出的,雅克·希拉克不僅是一位傳遞法國精神的出色使者,更作為人類不懈追求進步的象征符號存在。
17年前在約翰內斯堡的講話正體現出他的反思精神:“為了子孫后代,讓我們努力確保21世紀不會成為人性戕害自身的世紀。”
作者介紹:
高大偉(David Gosset),中歐論壇(2002年)和新絲綢之路倡議(2015年)創始人,《中國復興管窺》(2018年)作者。
(文章來自中國日報“世界觀”微信公眾號)
(高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