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1日電 9月21日上午,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副主任、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發表題為《當前是中國邁向全球制造強國最好時期》的主旨演講。
演講內容如下:
一、引子
最近一段時期,美國政府挑起并不斷升級對華經貿摩擦,并要求美國公司撤出中國。貿易前景的日益不確定性確實讓不少美國企業界人士“吃不消”。例如,美國在華企業“簡單樂趣”玩具公司首席執行官杰伊?福爾曼近期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采訪時表示,他們的公司總部設在佛羅里達,但90%的產品在中國生產。特朗普提出的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的想法太離譜了。首先美國本土沒有足夠的勞動力,而其他國家又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其次,公司即使真的將供應鏈撤出中國,轉移到類似印度、越南等國家,但是美國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說不定什么時候又將矛頭對準了這些國家。福爾曼說,美國政府毫無合理性的貿易政策讓公司根本無法做長遠打算,企業遇到了一些無解的難題,感到十分困惑。
二、為什么說現在是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最好時期
第一個理由,從全球制造業格局的演變來看,歷史上制造業中心大體經歷了四輪大規模轉移。第一輪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爆發使英國成為全球主要的制造中心,其制造業產值曾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30%左右;第二輪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美國制造業產值曾占全球制造業產值50%以上;第三輪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日本、德國和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日本制造業產值曾經占到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6%;第四輪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將勞動力密集型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轉移到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美德日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新的所在地。可以預見,這個格局今后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期,中國還要多少年才能趕上制造強國呢,我看未來10年是中國制造業的關鍵期。
第二個理由,從16世紀初至今約500年的時間里,世界科技中心先后在意大利、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之間轉移,大約100年轉移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每次轉移,都大大推動了大國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美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是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至今已有80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風起云涌,世界科技中心也快到了轉移的時候。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科技發展與應用正在加速經濟和制造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三個理由,當前,我國正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著力點。今年是我國制造業政策密集出臺的一年,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政策文件正在研究制定中,先進制造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像廣東、湖北、四川、上海、江蘇等地,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已經建成,或即將籌建、施工。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應極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有利條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采用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實施制造業高質量、高效益、高效率發展。
三、中國制造強國建設要走“三步棋”
第一步棋,是要增強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水平。縱觀世界制造業歷史,可以得出產業基礎能力是打造制造業強國的前提這個結論,美國如此,德國、日本也是如此。中國有著全球門類最全、布局合理、規模最大的制造業,能不能在未來5年內超過日本和德國,我看要從三個優勢抓起,進行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分類施策。第一,發揮政府的制度化優勢,采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短板項目。第二,強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工業強基工程,形成長效政策機制。第三,堅持發揮龐大的工程師和熟練工人隊伍的優勢,以培養一大批專精特的“世界隱形冠軍”企業和龍頭企業為抓手。
第二步棋,是要依托城市群建設加快高端制造業的產業布局。未來世界的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城市群的競爭。當前,高端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一批制造業重大項目即將迎來建設高峰期。這需建設好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綜觀東京大灣區等世界城市群的制造業快速發展,無一不是用中心城市帶動周邊一批城市,打造出一批優勢互補、共同發力的城市,而不是我們常見的同質競爭、相互抵銷的城市群,因此,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齊頭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形成以龍頭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群產業配套的國內制造業高端集群。同時,配套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聯手打造創新中心、資訊中心、綠色發展中心、金融中心、法律和仲裁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專業服務中心等綜合服務體系。由此,牢牢把握制造業強國方向不動搖,以城市群為依托打造世界一流制造業集群。此外,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
第三步棋,發揮我國現有創新優勢,要通過數字技術提升制造業能級。數字技術與當代產業發展結合是當務之急。應利用數字技術推進供需對接,特別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提高消費者多元化偏好和企業柔性生產能力的匹配度,構建數字技術支撐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走好以上三步棋,人才隊伍是關鍵,這是我們與歐美、日本等制造強國的差距。“守著金飯碗要飯吃”曾是不少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寫照。集聚著大量人才和海量成果,但由于限制多、管得死、缺少有效激勵,科研人員對產業化積極性不高,大量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沉睡”。因此,要尊重知識產權,加快推進知識產權收益激勵改革,推動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其次,在美國等國家對我實施人才封鎖的情況下,要注重引進國際人才,更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的力度,加強基礎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試錯機制激勵科研人才創新,在實踐中培育本土人才。第三,全面發力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為人才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與此同時,要利用“一帶一路”契機,支撐制造業由大變強。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導致不少制造業企業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國家,應使產業轉移與“一帶一路”結合,推動形成產業向外轉移與產業國內轉型“雙轉”相得益彰的新優勢。漸次推進企業有序“走出去”,實現原產地多元化、出口市場多元化和資產組合多元化布局,擊破美國設置的壁壘。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打造“走出去”創建全球供應鏈的新優勢。加快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布局供應鏈。這是主動解決產業轉移、產能過剩和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