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鐘蕾蕾)9月19日,第五場《院士大講堂》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春以《身邊的流動》為題作報告,來自五十七中和人大附中翠微中學的200余名師生現場聆聽了講座。
活動播放的新中國航空發展史視頻片揭開了本次大講堂活動序幕。短片介紹了幾十年來我國航空工業所取得的各種成就,展示了我國自行研發的各種飛機,點燃了同學們對于流體動力學的濃厚的好奇心。
面對同學們旺盛的求知欲,李院士首先用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巧妙的揭示了流體力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在講座中,李家春院士特別為同學們回顧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在流體動力學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績,介紹了以錢學森、郭永懷、林家翹等為代表的科學工作者們的光輝事跡,闡述了他們為國家科技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還有他自己在幾十年的科研歷程中的難忘瞬間。
隨后,李院士為同學們系統的解讀了流體動力學的定義,講述了古人們利用流體力學原理,建造都江堰和阿基米德提水機的故事。介紹了現代航空航天工業中,是如何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解決航空聲障問題和航天熱障問題。解釋了對流、擴散、湍流、旋渦和波紋等自然現象背后的流體力學原理。以及流體動力學在航空航天、海洋探索、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生物醫學等方面的廣闊應用前景。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把流體力學的奧秘詳細地呈現給了大家,讓大家體會到流體力學并不是高深莫測的,而是時刻環繞在我們身邊。它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對于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互動問答環節中,同學們積極舉手,迫不及待的向院士拋出自己的問題:“什么是邊界層?”、“氣體黏度指的是什么?”、“風洞是如何測試飛機性能的?”、“潛艇是如何實現隱身的?”“老一輩科學家們身上都有哪些趣事?”、“中國在目前國際航空航天研究領域中位于什么地位?”。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李院士從科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并一一進行了解答, 為學生們普及了流體動力學的前沿知識,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這門科學的巨大價值和研究的深遠意義。
講座中關于新中國在流體動力學領域取得的成績,科學工作者們的光輝事跡和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院士本人幾十年科研歷程中難忘瞬間等內容,使得同學們為國家的進步感到自豪,為科學工作者們勇于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到敬佩,紛紛表示要學習科學工作者們的這種精神,在自己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挑戰自我、不負青春,全力以赴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
李家春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主席、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科技部“九五”攀登項目“流體和空氣動力學關鍵基礎問題研究”首席科學家等職務。李院士長期從事流體力學研究,在流動的非線性問題和力學中數學方法領域頗有造詣,曾對自然環境中的波、流、渦、湍流進行了深入研究,解決了與流體力學有關的諸如陸面過程、海氣相互作用、臺風異常路徑、土壤侵蝕、海洋內波和波、流、結構相互作用等環境科學和海洋工程問題。
(鐘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