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集大型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調動國內外前沿科研力量,借助先進技術手段,選取水稻、茶葉、桑樹、大豆、竹子、柑橘、杜鵑等30多種植物進行拍攝,系統、完整地講述這些植物如何塑造中國文明,又如何影響世界的故事。自從9月13日在中國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愛奇藝、咪咕等平臺播出以來,播放量超過1.1億次,受到網友的熱烈追棒和好評,豆瓣網評分8.9。受觀眾強烈請求,近日在央視農業頻道重播。
一、立意高遠,展現植物奠定中華文明的根基并影響世界的故事
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延慶成功舉辦,這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之后,在我國舉辦的最高級別的專業類世博會。由2019北京世園會事務協調局出品的十集大型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聚焦我國是名符其實的植物天堂,文明的搖籃,已知的植物就有三萬五千多種,占世界植物的十分之一。從片中,我們看到:我們中國幅員遼闊,不論是自西向東還是自南向北,都跨越各種氣候帶,自然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地貌和植物分區。從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溫帶荒漠區,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熱帶季雨林區、溫帶草原區、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分布著千千萬萬種的植物。該紀錄片用震撼而溫暖的鏡頭語言,呈現植物的生命旅程,這些植物生命為中國帶來福祉,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如距今1萬年前左右,我們祖先經過上千年的馴化,誕生了糧食作物——稷,也就是食用的黃米和小米。幾乎是同一時期,水稻的馴化發生在中國南方的長江流域。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馴化了大豆,7000年前學會利用桑樹成就了未來的絲綢之路;4000年前,桃樹、柑橘用果實,豐富著人的味蕾;2000年前,茶樹走出森林,用一片樹葉滋養萬千生靈……在人類不懈努力下,他們又獲得了新的姿態,為不同的文明帶來不?樣的色彩。該片選取了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水稻、茶樹、桑樹、大豆、竹子、柑橘、杜鵑等,講述了中國植物影響世界的故事。從植物到人到這片熱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具象尋根。
二、聚焦原生態植物的發現與保護,詮釋綠色發展理念,普及自然知識
該片首次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植物,普及了植物的知識。特別是首次反映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到生態脆弱的地區植物頑強生長。如珙桐,是第一集所有的植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拍攝。珙桐與銀杏一樣,是中國獨有的孑遺植物,它們是第四紀冰川之后保存下來的“地球遺民”。珙桐因花開時兩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鴿子,所以也稱為“鴿子樹”。它開花過程在我們之前還未有人記錄過。團隊在拍攝時,因為設備非常多,需要租用馬匹將設備托進山,導演組在海拔3500米的基礎上徒步進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高原,尋找高原的極致生命。通過《植物天堂》這一集的拍攝,與中國千姿百態的植物相識相知,不論是干旱沙漠中的梭梭,還是高原的雪蓮和雪兔子,還是雨林中競爭的植物,它們在極致環境下生存下去的生命力讓觀眾備受感動。植物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人類呢?只要擁有一次生命,追尋并呈現生命中的那一次花開就意義重大!每一集都有給人印象深刻獨特的科學知識點,呈現了21科28種植物的生命旅程。而這些知識的普及,更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綠色發展理念,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和諧發展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為傳遞與植物相關的科學知識,導演組調動國內外前沿科研力量。以黃宏文總顧問為代表的230多位植物界專家深度參與了創作,這些專家來自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國內多個科研院所。此外,英國邱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美國阿諾德植物園,印度加爾各答國家植物園等機構工作人員,也對紀錄片的創作給予了極大的協助和支持。從而確保該片的學術性與嚴謹性。
三、講好中國故事,創新電視表達,彰顯民族文化自信
該片別開生面,不落窠臼,宏大主題綿密敘事,生動講述中國植物故事,向自然生靈致敬。如講桑的故事,絲絲入扣。從桑的葉子與眾不同擁有強大的蛋白質生產能力開始,一種昆蟲(蠶)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從此,這種蠶把桑葉子作為主要食物,享受豐富的蛋白質,它自己也變成了蛋白質的儲藏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在桑林中發現了蠶的秘密。他們為了獲得這只昆蟲吐出的絲線,開啟了長達千年的馴化歷程。絲綢之路不僅僅讓西方認識了蠶繭,也讓西方了解了處理蠶絲的技術,世界文明從此展開新的一頁。又如講茶的故事,從茶樹在自然界應對小綠葉蟬的大舉進攻,茶葉體內釋放出幾種特殊氣味的信息素,這種氣味能夠通知獵蛛,它是小綠葉蟬的天敵。茶樹還演化出獨特的化學防衛機制,隱藏在茶葉中的咖啡堿和茶多酚等,具有殺菌作用,能夠抵御有害細菌。人類發現了 茶葉能殺菌和振奮精神作用,茶葉從藥用變成飲品,一直持續到現在。同樣,該片講述了水稻、大豆 、本草、竹子、水果、園林、花卉等故事,也是絲絲入扣娓娓道來,植物,孕育和滋養著人類生命,從衣食住行,到美的歷程,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個民族的非凡創造力,共同編織出了壯美的華夏文明。
四、匠心精良制作,打造了中國植物紀錄片扛鼎之作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沉淀3年時間,制作歷時2年,200多位主創人員遍訪國內27省的93個拍攝點,國外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新西蘭、印度、馬達加斯加等7個國家的30多個拍攝點,最終凝聚成這十集50分鐘的系列紀錄片。使用4K超高清攝影機、大型航拍無人機等設備,采用延時攝影、定格動畫、顯微攝影等多種拍攝方式,為大家記錄和呈現出一副完整的中國植物版圖。
團隊踐行“四力”,腳力、腦力、眼力、筆力,下足了苦功夫。在人跡罕至的高原經歷冰霜血雨,在原始森林被螞蟥襲擊,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雪兔子開花和凋謝的鏡頭。在云南騰沖的高黎貢山,攝制組成員背負重達百斤的飛貓索道設備,趟過70多道溪流溝塹,在森林中爬行5個多小時,才能接近拍攝目標——大樹杜鵑。 在非洲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區。攝制組冒著被瘧疾病情傳染的危險,記錄了青蒿素,這一中國植物與科學家一起給世界的禮物,如何延續人們的生命。為了記錄只有一粒米大小的稻花,攝制組將水稻搬進室內,嘗試在無風環境中拍攝稻花開放的過程。在室內拍到了抽穗,也就是稻穗從莖干中生長出來的過程。
為全面展現植物的生命歷程和立體樣貌,導演組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對植物進行展示描繪。僅主拍攝團隊就有8個攝制組,在野外駐扎一兩年捕捉植物的自然狀態,另有棚內延時拍攝花費近一年時間,將17種植物漫長生長過程濃縮成幾秒瞬間,使用1000幀每秒高速攝影放慢40倍人眼難以觀察的植物爆發時刻,顯微攝影最高光學放大100倍進入植物器官內部帶來視覺奇觀,此外還有大型航拍和水下攝影等等。
總導演李成才認為,每個導演選擇紀錄片題材的過程其實是他心靈的成長史,“是一個導演的心靈和拍攝體心靈之間共同完成的故事。”他引用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的觀點:“我們的文明就是鄉土文明,就是農耕的文明,就是植物塑造的中華文明。”李成才說:“所以我們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萬物一體。”
正如該片的宣傳詞所說:這是一次對中國植物的朝圣之旅,是一部中華文明的尋根行動,是一次對自然生靈的致敬,是一次自然知識對大眾的傳播,是一次關于生命之間如何平衡的思考。
北京世園局常務副局長周劍平評價說:“這部紀錄片是北京世園會重要的展陳內容,通過對植物世界的探索,引導觀眾體會中華文明對自然的謙遜和感恩。當植物和自然的狀態被攝像機捕捉,被文字所記載,北京世園會也就成為一屆永不落幕的世園會。”
而網友更是好評如潮,以震撼、炸裂、每一幀都是致美的屏保來形容。
這是中國首部全面展現植物世界的自然類紀錄片,將作為一項重要影像工程和一種文化符號,為中國植物界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篤定恒心,守候民族的“詩與遠方”;洗凈鉛華,不忘初心,以一顆匠心,有力地回答了電視節目從微觀入手、小中見大、大處落筆,唱響愛國主旋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才是“取勝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