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和醫療護理自1967年誕生于英國,雖然才五十二年但發展很快,已遍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五大洲近80個國家和地區,集中體現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文關懷,造福了無數的患者和家庭。2019年6月和9月,筆者參加了上海研究院先后舉辦《老齡化、臨終關懷和社會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建國70周年”?2019年上海現代慈善論壇》,臨終關懷的話題已被越來越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所重視,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
臨終關懷的道德意義和倫理要求
臨終的含義通常是指病人只能存活1~6個月以內者,稱為臨終。而關懷就是護士為疾病末期患者,即醫生宣布治療無效時開始的各種護理。臨終關懷(hospitalpice)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一種專注于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核心是除除宗教信仰之外,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進行靈性關懷,并輔以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臨終關懷的道德意義主要體現在:一是臨終關懷符合生命價值論和公益論原則,彰顯了人道主義精神,體現了生命神圣、質量和價值的統一,強調義務論和公益論的統一;二是臨終關懷反映了現實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三是臨終關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四是臨終關懷避開了安樂死的道德難題,是一種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的臨終處置方法。臨終關懷的倫理要求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和理解臨終患者:表現在同情和理解臨終患者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在理解的基礎上以最真誠、親切、慈愛的態度對待患者;二是保護臨終者的權益:表現在尊患者的利益和權利,保守隱私、保留生活習慣、尊重其留下的意愿等;三是尊重滿足臨終患者的生活需求:表現在同情和關心臨終患者的家屬。
臨終關懷不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死亡、臨終關懷的國家,以英國巴斯大學研究為著名。死亡既是新的話題,也不是恒古不變。
西方國家對死亡和臨終關懷研究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研究變得了具體化;二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人們對待死亡論述的理解;三是從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互聯網和社媒平臺的興起,使人們對死亡、臨終、臨終規劃,不幸和喪親進行了重新思考。
從哲學角度看,臨終關懷醫療機構的出現是對現代西方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的反思。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打破了以醫生為主導的治療模式,將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無疑是醫學史上的進步。臨終關懷創始于20世紀60年代,創始人為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英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英國也是臨終護理工作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如今,英國也是臨終關懷和醫學護理工作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位居世界排名第1位,其許多理論研究成果和護理實踐的經驗引起我國的極大關注并予以借鑒。
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人類利益的崇高事業
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人類利益的崇高事業,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像迎接新生命、翻開人生歷程的第一頁一樣;送走、合上人生歷程的最后一頁,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二是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每一個都希望生的順利,死的安詳,讓患者在死亡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三是讓家屬在病人死亡后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也減少醫療護理的浪費。同時,臨終關懷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醫護職業道德,即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充分體現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護職業道德。
1988年7月,黃天中博士、崔以泰教授在天津醫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中心。1988年10月,上海創建了我國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南匯護理院。目前,香港和上海走在了全國前列。但總體上看,在我國對臨終關懷和護理的研究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舊很突出,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世界排名第71位。2018 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每年新發病例數約380萬,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另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測算,我國每年大約有 700 萬人走向生命的終點,多數為需要臨終關懷服務的高齡老衰和晚期癌癥病人。由此可見,老年人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國的臨終關懷起步較晚,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求日益增高,國家和社會應該增強老年人臨終關懷護理機構的建設,給予資金的支持和醫療保障,加強臨終關懷專業工作人員與志愿者的培養,使更多低收入老人得到臨終關懷,提高生命和死亡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