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著抄網和鐵鍬,不時打撈水面的垃圾,并放進隨身攜帶的大號垃圾袋中……10年來,只要天氣條件允許,在懷寧縣觀音洞水庫附近總會出現一位高個中年男子的身影。他就是趙立新,觀音洞景區的負責人。“從到這里投資開始,他就堅持把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還發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到保護行動中。”懷寧縣秀山鄉章嶺村村民胡以長告訴記者。
30年前,趙立新從懷寧縣外出經商,從事過服裝批發和餐飲,最終在北京站穩了腳跟。2008年,他回到家鄉,在觀音洞水庫從事旅游開發。他自費投資70多萬元,添置專業污水處理設備,截斷污水通向湖面的源頭。2017年,有人建議趙立新開設水上娛樂項目。在進行論證時,有專家提出,項目容易對水質產生污染。經過反復權衡,他最終選擇了放棄。
“我是農民出身,守護好綠水青山是我的本分。為了賺錢,把子孫后代的飯提前搶過來吃了,這樣的事不能干!”趙立新告訴記者。10年來,他每年個人花費20多萬元,收撿、轉運水庫周邊的垃圾。他不僅帶頭保護一方水土,還帶領同事和鄉親們一起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中。
2016年夏天,懷寧縣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垃圾和雜物全部沖到水庫。正值盛夏高溫,如果不及時清除,就會影響水質。趙立新發動工人們協助當地政府,在水里連續打撈十幾天。期間,因為過度疲勞,他一頭栽入水中。村民救助及時,趙立新這才幸免于難。“景區因為環境保護的需要,主動砍掉了不少項目,多年來一直靠別的產業補貼。”趙立新說。
如今,因為生態持續改善,觀音洞水庫成為懷寧縣備用水源地。“村民的環保意識更強了,這里水更清山更綠,不少人搞起了農家樂,吃上了‘生態’飯。”章嶺村黨支部書記胡以勝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