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全球關注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AI)大會已于2019年8月29日在上海開幕。本次大會不僅是一個會議、一個論壇,更是一個學術交流、技術展示、投資促進、產業合作的平臺。大會不僅匯聚了多名AI研究之父、圖靈獎獲得者、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馬斯克、馬云等400余位國內外嘉賓,以及10余個主題論壇和20多個行業論壇。
本次大會是人工智能(AI)國際交流的平臺
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地球生物歷經10億年時間不斷進化的產物,它本身就是最容量的計算機。整個計算機領域發展的時間才60多年,有人統計人工智能發展距今僅僅才13年,其發展迅猛超乎人們想象,它不僅在硬件上發展快,在軟件上還突破了生物障礙。當前,AI的滲透不僅僅在宏觀層面,還在于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在全球科創新版圖不斷重塑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更需要國際交流與合作,本次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是發出了開放、合作和交流的明確信號。
上海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點是開放的品格,在推動AI發展中,不論是學術思想,還是技術和產業,都將呈現開放包容的特點。國際化是技術發展內生要求,人工智能在學術、思想、技術、發明等方面其實都有不少新的話題需要去研究,而AI的顛覆性影響是世界性的,所以上海要為世界AI世界技術的賦能貢獻自己的經驗。其實,在上海這種國際交流每一天都在上演。從2018年12月起,上海就以國際交流合作形式,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首批應用場景吸引了全球170多個解決方案。預計到2020年,上海擬形成60個左右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和特色示范園區。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參展企業將通過國際交流,開始從談概念、講技術,到拼場景、搶落地,如何借助數據、算力、場景、載體組合拳,直至建立完善的、跨學科、跨職能的AI團隊。
新一代人工智能(AI)在上海健康發展
近年來,上海積極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借助實施“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戰略,把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作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布局,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優先選擇。微軟最大的AI物聯網實驗室,亞馬遜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在AI項目紛紛落地后,上海又將再次聚集世界的目光。
據統計,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已超過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包攬了全國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重點聚焦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傳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軟件等領域,已初步形成齊全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和配套體系。一是堅持創新引領拓展人工智能演進路徑。人工智能本身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面對AI日益加快的迭代速度,上海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人工智能開源開放研究院等即將成立,在前沿理論突破和開源社區建設等領域,上海將發揮優勢、涌現更多創新成果;二是堅持包容發展優化人工智能賦能生態。加強AI與實體經濟跨界融合,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在智能經濟上做大文章,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持續融合,形成迭加、聚合效應,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人工智能企業快速集聚。上海吸引了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微軟、IBM等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在上海集中布局。依圖、快倉等本土人工智能企業加快發育,極鏈、圖麟等初創企業不斷生長;四是一批研發機構紛紛落地。張江實驗室和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先后掛牌,微軟—儀電創新平臺已經啟動,亞馬遜、BAT、科大訊飛等一批行業創新中心和AI實驗室紛紛落滬。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光子科學等領域,以“全球創新領跑者”為目標的研發機構也在上海迅速落地。
創新體制機制,加強人工智能基礎(AI)研究
這幾年方興未艾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其基石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批算法,對于任何一個新興產業而言,基礎研究恰恰是能夠帶來顛覆性創新、產生引領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的源泉。為此,“創新是唯一的生存法則。”人工智能是一個交叉性、融合性特別強的領域,亟需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特別需要“研究+產業化”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各學科人才在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自由而頻繁地流動。如由寒武紀設立的院士工作站,就是希望與前沿基礎研究緊密銜接,與科學家共同尋找推動人工智能芯片在“無人區”的發展之路。
人工智能是一個交叉性極強的學科領域,涉及神經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材料學等多個學科。目前,國際上在人工智能領域居于領先地位的大公司,幾乎都在基礎研究上大手筆投入,廣羅優秀人才,從而組織起強大的研發團隊,保持長期而持續的投入與創新。與任何一個高科技領域相同,基礎研究始終是一個領域發展的根本。而且,對于人工智能領域來說,基礎研究帶來的想象空間更為巨大,亟需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目前,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臨港的上海腦-智工程中心、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已在上海初步搭建起夯實基礎研究并與產業緊密結合的發展框架。官方數據顯示,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數量已達到21.5萬,占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
同時,上海注重營造更加寬松的制度環境,發布實施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加快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22條”實施辦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以及公共數據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設立市級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促進優秀項目投融資對接,加強安全、法治、倫理道德等AI治理領域的前沿探索,以促進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