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區教育教學質量不高,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并嚴重影響著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國山區優秀校長國際領導力獎學金項目旨在為中國鄉村發現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的教育家和行動者。近日,2019年中國山區優秀校長國際領導力獎學金項目(簡稱“山區校長獎學金項目”)結業典禮暨捐贈儀式在北京舉行,為期八天、涵蓋四個課程模塊的項目培訓圓滿收官。《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到,該項目作為教育扶貧項目內容之一,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下簡稱“民促會”)引導規范化專業化運行,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管理運營,這個致力于改善中國貧困山區教育的優秀校長項目今年已迎來第十個年頭。
教育離不開學校,學校離不開校長。校長應該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理念,具有發展開放的眼光,同時強化承擔的精神,從而為貧困山區教育發展培養中堅領導力量。校長的視野靠什么打開?民促會秘書長趙大興告訴記者,“大部分山區人口在各方面缺少機會,鄉村地區的校長是國家發展的希望,項目在設計時就具有前瞻性,每年也會根據校長們的反饋不斷進行調整。”他表示,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開始,志愿者們無私奉獻,保持初心,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帶動了一代又一代志愿者的成長。項目的發展也為公益事業的開展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和模式,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通過這個項目讓更多的人受益。
《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到,項目報名期間,有近百位來自全國14個省份、自治區的校長報名申請,經過20天的面試遴選,最終確定18位校長入選今年優秀校長獎學金項目。課程設置方面,今年課程模塊更加清晰、課程銜接更加順暢。今年課程師資包括教育專家孫云曉教授、國家督學褚宏啟教授、清華圖書館館長王有強教授、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新華社國際部評論室主任吳黎明、著名心理學家金韻蓉、親子專家吳一禾等20位專家學者。
今年入選中國山區優秀校長獎學金的校長李志磊分享了感言。他說,通過領導力模塊、國際視野模塊、幸福校園模塊、人文科技模塊的學習,對國際化人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健康管理、信息化、影視賞析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面對挑戰如何處理、參與模聯、減壓和潛能開發等課程中,真正體味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回去后,要做三件事:搞一期培訓,讓更多教師受益,影響更多孩子;做一個規劃,讓學校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發展相結合,讓學校有計劃地運行;開一個實驗班,從語數教學到戲劇實踐、從師生閱讀到自主演講,從核心素養到學生興趣的培養。一步步、一層層,讓教育在校園里靜悄悄地發生改變。
據悉,今年四川德賽爾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蕪湖市持明慈善基金會繼續捐資支持教育扶貧項目,中國日報資深評論員黃向陽捐贈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獎金支持項目開展,中德科學中心和愛立信為項目提供場地和其他支持。
《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到,10余年來,來自青海、安徽、河南、云南、貴州、四川、黑龍江、湖南、山東、陜西、甘肅、重慶、河北、新疆、西藏、江西等18個省市自治區的165位鄉村校長入選山區校長獎學金項目,受益學生數萬名。89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為鄉村校長們送來了百余場精神盛宴。
(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