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不斷聚集,農村的教育問題日漸凸顯,也受到了許多教育學者的關注。在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7月26日下午的分會場上,幾位老師就農村學生學習的不同方面進行了論文分享。
英語寫作問題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十八中學的教師趙淑娜就農村學校的英語寫作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表示,近年來教師開始鼓勵學生對一篇作文進行多稿寫作。但是,對于草稿的反饋,應由誰進行、何時進行以及如何進行都存在爭議。因此,她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的寫作要接受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而另一組則接受自評和教師點評。該研究的結果顯示,同伴互評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提升,也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的點評對于學生寫作的提升也非常重要,教師注意要在寫作內容與形式上給予雙重的指導。
來自云南民族大學的楊仕洲針對云南某農村地區的中學學生進行了研究,他發現該校學生在寫作方面很是很頭疼,所寫內容幾乎只涉及機械性替換,沒有創新;此外,學生寫作容易跑題,寫作內容從閱讀文章中隨意抄寫。另一問題是由于英語能力薄弱,許多學生在寫作時無法做到連詞成句。諸如雙語、繪畫故事這類形象、生動、簡單等特點比較符合基礎薄弱的農村孩子。
云南民族大學的楊仕洲進行演講
學習動機與語言焦慮
上海商學院的吳惠珍老師就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動機與語言焦慮進行了研究。吳惠珍指出,相較于非留守兒童而言,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動機更弱,其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呈現正相關,并且其語言焦慮更高。她指出,家長的參與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語言學習很重要,同樣教師的關懷與同理心也不可或缺。此外,技術設備的應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社交方面進行監管。
上海商學院的吳惠珍進行分享
教師自主性
來自陜西師范大學的陳蕾探討了關于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問題。她以陜西省某農村中學為例,進行了質化采訪、課堂觀察和文本分析。經研究發現,該校教師的教學自主性較低,例如對于教材的自主調整性也比較低。有些教師甚至認為教師自主性就僅僅指培養出高分學生。此外,對于教師的培訓和考察也是基于城市的情況,沒有將農村學校的特殊性考慮在內。教師也會反映課本其實并不符合農村學生的認知水平。陳蕾建議可以給予教師在課程選擇方面更多的自由,并且適度增加與農村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在課堂上進行形成性評價。
農村教育一直以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提升農村教育水平需要學校、家長、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合力,以促進城鄉教育平衡發展。
(丁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