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黃沙漫卷、駝鈴叮當,絲綢之路的彼端有華人到訪;一千多年后,鄉村振興、山青水碧,我們站在“一帶一路”的起點,迎接異國來人。遞出一張名為“湖湘”的名片,除了“紅色韶山”“張家界”等湖湘勝景,除了“智能制造”“偉人故里”等人文科技,上面也畫滿了湖南的鄉村蛻變成果。
“一帶一路”主流媒體湖南行招待晚宴 攝影: 李曜
路上風景正好,天上陽光正晴。潯龍河的文旅小鎮,金井的茶,開慧的民宿,雙江口的農耕園,寧鄉的炭河古城,瀏陽的煙花……緣路而行,滿目生輝。三天的湖湘行,飽覽江山壯麗,亦見鄉村振興,讓記憶里落后、凋敝的農村畫面不復存在。今日的湖南農村色彩炫目:山峰是碧綠的,田地是肥沃的,一條條嶄新的柏油路縱橫相間,一棟棟精致小洋樓林立在道路兩旁……在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外國記者眼里,中國鄉村儼然已成為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田園畫。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卿立新(一排左四)為采訪團授旗 攝影: 李曜
“我要把中國經驗帶回家!”
五月末的長沙正值初夏,一陣雨水清新了星城的空氣。兩輛載著外國記者的客車穿過繁忙的早高峰,向著長沙縣駛去。一道柏油穿山過,綠田排闥送青來。那整齊有致的方塊田地、野趣盎然的路邊草木、一幢幢潔白優雅的鄉村建筑、一幅幅陌上采桑的農家美景,映在記者們的眼里,變成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
來自巴基斯坦觀察報的Mohammad Zubair Ahmed穿著一件印有中國、巴基斯坦兩國國旗標志的T恤,背面還用英語寫著“中國—巴基斯坦,友誼長存”。甫一見面,他就用略微生硬的漢語十分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中國,巴基斯坦,好兄弟!”。車窗外茂盛的樹木倒馳而過,Zubair不停豎起大拇指,“Green!”“Beautiful!”兩個詞匯從他口中不斷冒出。
Mohammad Zubair Ahmed與Ayman Hasona品鑒金井茶葉 攝影: 李曜
走進潯龍河藝術生態小鎮,參觀完當地富有特色的星空木屋酒店、地球倉等地點后,來自烏克蘭的Violetta Chaikovsla被原木建筑、山林間若隱若現的地球倉吸引住了眼球。她抒發了關于環保的感慨:“以前我沒來中國的時候,一直有看到關于中國空氣質量的報道,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湖南,打破了我之前對環境、空氣方面的疑慮。”
“茶產業發展為居民帶來的實際收入有多少?”“茶葉的加工技藝、產品的檢測流程是怎樣的?”“金井鎮茶葉都出口到了哪些國家?”……坐在觀光車上的記者們一邊嗅著四溢的茶香、一邊連連發問。當站在金井鎮湘豐茶園的觀景臺上,大片茶樹映入眼簾,極目望遠盡是天藍茶綠。“金井鎮共有茶葉基地3萬畝,年產量1.1萬噸,2017年村民們持續增收,年度收入達到6萬元!”產業負責人向記者們的介紹更是讓Violetta Chaikovsla驚嘆,“實在太美了,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還能不破壞環境。”,Zubair則在他的筆記本上認真地記載每一字每一句,力透紙背,“我要把中國經驗帶回家!”。
“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迷人和悠久”
大片大片的水稻在沃土里茁壯成長,寧鄉市稻花香里農耕文化園內,飄蕩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嬉笑聲,跳房子、集體操、滾鐵環、穿越迷宮,孩子們陶醉其中。格魯吉亞主流新聞社總編輯Natalia Amaglobeli,對眼前的一切倍感好奇,頻頻舉起相機定格眼前的和諧畫面。“這次湖南鄉村之旅讓我很震驚,湖南鄉村振興做得很成功,讓農村越來越富有,這是中國的壯舉。”她說,參觀的這些鄉村,并沒有出現空心化,相反,農村和城市一樣宜居,農民可以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享受現代的生活品質。
走訪寧鄉稻花香里農耕產業園 攝影: 李曜
在寧鄉市炭河古城,莊嚴肅穆的宮殿廟宇,商品琳瑯的市井老街,充滿了華夏文明的悠遠魅力,大型表演秀《炭河千古情》,讓采訪團成員癡迷不已。看完演出,在講解員的帶領之下,采訪團的成員們又來到寧鄉青銅博物館,各種罍、鼎、卣讓記者們目不暇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多媒體主任Mohamad Mehdi Jalili Dor說:“表演非常精彩,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迷人和悠久,我越來越覺得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中國。”
同樣被《炭河千古情》震撼的還有Mohammad Zubair Ahmed。“其實我們國家也有類似的旅游文化資源,但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起來。”他驚喜地說道,“這次旅途中的所見所聞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一路上我們看到的巨型廣告牌都是關于這場表演的,而且還提醒了我們大家,這場秀的導演一直在醒目位置標注出他的名字,這是一個很會做品牌化的導演!”當隨行的翻譯向 Zubair介紹了《炭河千古情》的導演同時也是宋城集團董事長的時候,Zubair更是大呼不可思議:“就像是我們昨天去的茶園,都是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同時還要有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帶領,這很難,但我覺得很有必要告訴我的同胞們!”。
馬來西亞星報顧問何華芳采訪工作人員 攝影: 李曜
“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
瀏陽市大瑤鎮素有“花炮之源”的美譽,是花炮祖師李畋的家鄉。如今,大瑤鎮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原輔材料集散中心,為全球提供70%以上的花炮原輔材料。北京奧運會鳥巢特效焰火和倫敦奧運會開閉幕式焰火就來自大瑤鎮。千百年來,傳統花炮技藝在大瑤代代傳承,棠花出口花炮廠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吸納了400余位勞動力就業,年產值達數千萬元。
馬來西亞星報顧問何華芳是一名華裔,祖父移民至馬來西亞,從小受到過一定的漢語教育,能說一口地道、流利的廣東話。“這幾天我們參觀過的長沙鄉村的發展都很好,我發現都是以一個支柱產業帶動發展,然后村民們參與進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鏈條中完成鄉村振興。”何華芳十分肯定特色產業帶動發展的振興模式,在政府支持下,集合村民的力量,通過企業化運作,實現快速發展。她還表示,在馬來西亞也有類似“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的項目,但大多是個人行為,缺乏組織性和帶動能力,“希望回去之后,通過我的報道能給馬來西亞帶來一些啟示。”
瀏陽市竹聯村中州屋場 攝影: 李曜
阿聯酋阿萊茵新聞社的編輯Ayman Hasona在翻譯的幫助下,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黃沙。他說,“我來自阿聯酋,我們那有成片的沙漠,我愛沙漠。”對于此次湖南之旅,他表示:“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很富裕,基本都是城市,農村很少,但是城鎮化是建立在石油資源之上的,這次在湖南我看到了中國政府所建立一套持續發展模式,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去思考的地方,因為你知道的,石油不是源源不斷的。”
屋場干干凈凈,瀝青路通到每家每戶,家家都有小花園,統一劃分的種植地,功能齊全的垃圾分類站……在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采訪團看到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近幾年,該村許多年輕人紛紛回到村里,發展蔬菜、花卉、民宿等產業。“這樣的農村很有活力。”柬埔寨金邊郵報社長、CEO李泰生表示,“現在柬埔寨農村的很多年輕人都往大城市去,導致柬埔寨的農村缺少青壯年。湖南的農村到處可以看到務農的年輕人、上下學的孩童,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如何讓年輕人扎根農村,湖南一些農村的做法很有參考價值!”
坦桑尼亞旗艦報編輯Eric Anthony Mkuti接受湖南媒體采訪 攝影: 李曜
Natalia Amaglobel表示,在格魯吉亞,農村彼此獨立,并沒有由政府統一管理。雖然也有合作社一起合作,但力量有限。反觀中國,農村成立的合作社很高效,大家齊心協力。“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
在這短短三天的走訪行程中,每一位記者都表現出他們的專業素養。比如Mohamad Mehdi Jalili Dor,每一個走訪點他都是最后一個上車的外媒記者。滿額細密的汗水,濕透的上衣,一幅抱歉的笑容,他總是扛著相機四處拍攝,他說:“我之前是一個紀錄片導演,現在有機會實地考察中國的鄉村,這讓我很興奮!湖南很美,模式很棒,我覺得我需要用鏡頭記錄這一切!”
據了解,2018年長沙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714元,通過推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創新農業形態業態,完成農產品加工業總銷售收入2060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收入520億元,位于湖南省首位。
在這個新時代里,每一處鄉鎮,每一個村落,甚至每一條縣道、每一畝農田都在日新月異。鄉鎮村落里鱗次櫛比的小別墅、筆直寬敞的柏油路、人民群眾的笑臉,都是寫成鄉村振興“湖南篇章”一筆一劃。我期待,發生在這片古老三湘大地上的動人故事,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此次的“一帶一路”湖南行活動可以為世界打開一扇名為“湖南鄉村”的窗扉,眺望中國!
關于作者:馮志偉,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