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水平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對于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有很現實的積極作用。
對城市社區的社會治理體系提出新模式,第一步需要解決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近年來,全國多地做了不少嘗試以解決一些共性問題,其中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創建的“居民自治互助站”(以下簡稱“互助站”)制度是一個有益的范例。
長期以來,社區居民的認同感不足、缺少途徑參與社區治理等問題困擾著基層政府。“互助站”制度首先就解決了社區以何種方式自治的問題。“互助站”相當于構建了一個社區社會治理共同體,居民作為成員自主加入,最大限度地匯集了社區的民智民力,讓居民成為基層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和社區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在此,居民以“家人”的責任感共商共議,管理好自己所在社區這個大“家”,讓城市社區重回熟人社會,實現了“家人治家”。
其二是解決了居民自治的動力問題。招寶山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引導和激發多種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通過建設五級黨組織,統籌區域內黨員、樓組長、居民骨干、老干部、物業管理、共建單位、商戶等黨員資源,以黨員為核心,打造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有威望、愿奉獻的社區自治主力軍。
其三,增強了居民對社區乃至基層政府的認同感。社會治理本質上是為了人民。“互助站”在成立之初,就是由居民中廣泛存在的設施維修、矛盾調解、平安維護、環境治理、鄰里照顧等“微需求”驅動的。因此,它開展的各類活動始終以居民為核心,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互助站”直接解決了居民40%的問題。其他問題通過“互助站”上報給社區和街道處理,也大大減少了社會治理成本。
“互助站”是一個居民自治組織,那么,居民自治組織的資源該如何獲取?居民自治的能力要如何培養?
首先,基層政府應通過公益項目進行“微投入”,賦能社區。通過社會化和市場化投入為主、政府公益項目“微投入”為補充的保障機制給“互助站”的發展輸血。采取“財政補一點、集體拿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群眾出一點”等方式,讓眾多“互助站”承接政府轉移出的各類“小微項目”而獲得發展資金。這種方式使基層政府減少了對社區發展的直接干預,拓展了社區的自治空間。
其次,基層政府應加大定期和不定期培訓課程體系的供給,提升“互助站”承接政府轉移的社會服務能力。社區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務,政府才有可能轉移出公共服務的供給責任,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才可期。當然,基層政府可以通過外包等形式購買服務,讓社會主體提供各類培訓。
招寶山街道的“互助站”制度只是當前各種社區治理方案的一個縮影。其中體現出的構建社區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居民自治動力、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等優勢,以及所提供的居民自治組織獲取資源方案等,都可以根據各地特色進行改進、推廣。只有不斷探索、完善、創新,我們的社區才會更加和諧、美麗,城市也才會迎來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發展。
(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