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顯著下降,但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違法犯罪侵害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性侵、虐待、校園暴力等嚴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犯罪仍然時有發生,不滿十四周歲的低齡未成年人實施殺人等嚴重暴力行為的案件也時有發生。對此,黨中央高度關注,全社會高度關切。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經廣泛征集、深入研究,從全國各地法院近年來審理的大量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案件中精心篩選出十大優秀案例,并于近日公開發布。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這十起優秀案例中既有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的案例,也有對受害未成年人給予司法救助的案例,同時還有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案例。其中不少案例還是全國首例,如全國首例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例、全國首例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例、全國首例跨省救助未成年被害人案例等,相關案例對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少年司法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首例撤銷監護人資格案顯示,福建村民林某多次用菜刀、火鉗毆打親生兒子小龍,年僅9歲的孩子經常挨餓,后背傷痕累累。經多次教育,這位母親仍不悔改,再次用菜刀劃傷孩子的后背、雙臂。法院依法撤銷林某對小龍的監護人資格,并依法指定該村民委員會擔任小龍的監護人。該判決直接推動了2014年12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出臺《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
另據了解,有的案例所涉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反映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的新動向,如校園欺凌、幼兒園虐童、黑惡勢力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套路貸”案例、以招聘童星為名利用網絡猥褻未成年人的案例等,值得高度重視。
而對于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避免未成年人免遭犯罪侵害,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客觀上講,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誘惑和風險在這些年呈增多的趨勢。未成年人通過電腦、手機等等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五花八門的信息,未成年人使用信息網絡,雖有利于他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但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們的認識辨別、風險防范、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還比較薄弱,客觀上也加大了他們誤入歧途或者是遭到違法犯罪侵害的風險。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犯罪侵害,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主要需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首先,需要每一個家庭學校共同努力。家長和老師是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在關注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的同時,更要關心重視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注重與他們經常進行情感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密切關注未成年人使用網絡以及他們的社會交往等情況。如果發現問題苗頭的,一定要及時介入,切實履行監護、教育和保護的職責。
第二,社會各界也要切實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履行職能作用,加大監管整治力度,及時發現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司法機關要盡職履責,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在做好審判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延伸幫教和法治宣傳工作。相關群團組織也要積極履行專業資源做好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預、心理輔導、犯罪預防以及精準救助等工作。互聯網企業,一定要加強自身建設,增強社會責任感,要依法封堵有毒有害信息,同時要通過技術手段有效防止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或者遭受違法犯罪的侵害。
最后,未成年人自身也要增強識別風險、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要自覺地抵制一些低俗、暴力等有毒有害的信息,要控制網絡游戲以及使用網絡的時間,不能隨便與陌生人交友、聊天,要培養自己遵紀守法的意識,如果已經身處險境,甚至已經遭受違法犯罪的威脅侵害的,一定要及時告知家長、老師或者是報警,第一時間要尋求法律的保護。(記者 王希文)
(王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