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幾個世紀后的今天,中國又在打造全球第一個無現金社會的競爭中占據領先位置。
2017年,超過3/4的中國人更愿意使用數字支付而非現金,并且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長。
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宣布他們希望將無現金化推廣至農村地區,讓生活在這里的四成中國人共享無現金社會的好處。
當前社會存在這樣一種看法,即電子支付是富裕的城市千禧一代的“專利”。對農村地區的關注,將進一步削弱這種看法。
放眼全球,中國落后于瑞典,后者計劃最早在2023年實現完全的無現金化。不過,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非現金支付的增長規模更為可觀。
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人跳過了發達國家上世紀經歷的信用卡和借記卡革命,大多數持卡的新用戶利用移動技術實現無現金化。
全球領先的支付服務提供商Worldpay發布的《2018年全球支付報告》特別關注了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無限增長機遇。報告中寫道:“中國呈現出一幅由消費者塑造的支付圖景,這群消費者成長于一個數字和移動優先的世界。”
這份報告指出,如今,接近2/3的線上銷售和超過1/3的實體商鋪銷售通過業內領先的移動錢包運營商,包括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完成。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同時也是點對點支付領域的佼佼者。
盡管發生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的無現金革命似乎勢不可擋,但人們對于拋棄舊式紙幣和硬幣的利弊仍然存在分歧。一種常見的反對意見是,無現金革命往往會將年紀較大、不太懂技術的消費者以及經濟實力較差、不容易獲得信貸資格的人群邊緣化。
英國獨立機構Access to Cash發布研究報告警告稱,中國正推進無現金化,這可能會將窮人、殘疾人和農村家庭等弱勢群體置于上當受騙的不利境地。不過,報告也指出,無現金社會并不是一定不受歡迎,這個國家應該對此做好準備。
今年年初,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旨在解決部分潛在問題。
作為農村地區數字一體化計劃的一部分,中國當局希望農村官員采取措施拓展互聯網可用性,令更多公共服務數字化,推動農村產品銷往城市。
同時,推動無現金化還能幫助農民更加便利地購買生產生活必需品,比如肥料,并讓他們獲批貸款變得更容易。阿里巴巴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推出了農村商務在線服務。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到2017年有66.5%的農村人口已經在使用數字支付,但仍低于76.9%的全國平均水平。
支持者認為,無現金支付能夠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商業風險,并減少欺詐犯罪發生的幾率。
但是,走向數字化并非完全沒有風險。如今,銀行劫匪已被網絡騙子所取代,他們似乎已經適應了現金的減少,至少與那些引領無現金革命的人一樣適應。
還有人擔憂數字和移動經濟會損害消費者的隱私,消費數據可能會被私人數據收集商和商品供應商所利用以追蹤消費者的消費軌跡。
不論如何,所有消費者都應該牢記一件事,不論是現金支付抑或無現金支付,不花你沒有的錢總是一個好主意。
(本文作者為中國日報駐英國辦事處高級媒體顧問哈維·莫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