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挺低下,權益挺受傷
為城市清潔默默付出的環衛工人一直掙扎在“城市底層”。他們收入低、保障差,工作超負荷,職業病纏身。這一人群的生存之痛也是美麗中國建設之憂。
收入低,工作苦,職業病纏身
凌晨4點起床上班,45歲的女環衛工梁梅(化名)不停清掃著。佝腰、揮動手臂,這類簡單動作,她每天不知重復多少遍。
在長春,54歲的陳躍君在環衛崗位工作了29年。他說:“春天時在下水道刨凍冰,屎尿都凍在一起,一刨濺一身。冬天在路面上刨冰雪,鐵鍬都刨不動。”另一名環衛工人王立娟說,被肉串簽子、玻璃渣子扎是常事,即使帶手套,也不能完全避免。
資料圖:環衛工人。張瑤 攝
在廣州干了近20年環衛工作的王會右手一塊骨頭突出。她告訴半月談記者,磕磕碰碰被刮都是小傷,更要命的是腰疼、風濕、骨質增生這些長年累月落下的職業病。
長期以來,環衛工人拿的是最低工資。目前,環衛工人工資普遍參照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制定。
據了解,廣州環衛工人月平均工資3033元左右;在武漢中心城區,不含加班費和五險一金,環衛工人的平均工資是2100元,在新城區為1800元,在開發區為1900元。在江蘇泰州,環衛工人陳翠紅說,她一個月的工資2500元左右。
半月談記者曾跟隨環衛工梁梅到她位于廣州城中村的租住房。10多平方米的屋內,木板搭的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兩人吃喝拉撒全在這個單間里。她邀請半月談記者一起吃晚飯:一碟青菜、一碗魚干。
“每月租房花銷要1000元,生活支出1500元,小孩上大學每月生活費1500元,再寄500元給農村的老人,一家人每個月剩不了多少錢。現在我們身體沒大毛病,一生病,根本沒錢扛。”梁梅說。
武漢市江漢區城管委質檢一隊隊長李偉說,環衛工人生活剛性支出要占工資一大半,曾發現有環衛工下班后還擠出時間做兼職。
保障不力,地位低下,工作量超負荷
“五險一金”方面:有些干脆沒有;有些有五險,沒有一金;有些有五險一金,但是按照最低的標準繳納,退休后只有1000元左右的退休金。
長期關注環衛工人權益的廣東省人大代表陳瓊調研發現,廣東省內各地市60歲以上環衛工人占比兩成以上,40歲以下環衛工人占比僅一成。按我國目前政策,累計交滿15年社保才享受退休養老待遇。“這導致許多歲數大的超齡環衛工無法購買社保,符合購買條件的工人也可能因為中途辭工后個人繳納部分無法取現,而不愿意購買養老保險。”陳瓊說。
廣州城管委系統工會副調研員朱少凡坦陳,目前在環衛體制改革中,有些街道環衛工人的社保、醫保續接等歷史遺留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除了社會保障落實不到位,社會地位較低也讓環衛工人傷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環衛工人生存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研顯示,超過70%的環衛工人表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過“受歧視,不被尊重”的事情。
目前,環衛工隊伍普遍年齡偏大,隊伍青黃不接。南京市玄武區的環衛工人阮翠芳說,她的同事基本上都是50多歲,有些60多歲還在干。“又臟又累,小青年沒人肯干。”
缺工嚴重,導致環衛工人的工作普遍超量。武漢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院長喻曉說,現在算下來,環衛工人清掃保潔面積實際每人每天達6000至7000平方米,超出國家標準近一倍。江蘇省城管局統計顯示,該省清潔保潔工人均勞動量達7800平方米/日。
為美麗中國紓解環衛工生存痛點
美麗中國離不開環衛工群體的辛勤勞動。針對該群體保障低的痛點,專家建議,亟待織密環衛工人的權益“兜底網”。各地除了切實保障勞動合同規定的福利待遇外,還應建立健全環衛工人風險保障機制,對其實行“應保盡保”。對環衛工人關心的住房問題,可納入城市廉租房、公租房體系統籌考慮,解決其燃眉之急。
環衛工人收入也應適度上浮。廣東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丹華認為,政府對環衛工人的工資應該參照社會平均工資,并逐步建立起環衛投入經費的長效機制。
針對環衛工人勞動強度過大等問題,江蘇省城管局局長王守慶等認為,要大力推動傳統保潔向機械化保潔轉變,降低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
吉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教授賈玉嬌說,目前我國環衛工作的機械化水平已有較大提升,但主要以大型清掃機器為主,環衛工人工具的機械化水平仍舊滯后。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智慧環衛”系統的應用。(半月談記者 沈汝發 周穎 馮國棟 姚湜)
(沈汝發 周穎 馮國棟 姚湜)